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聪慧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实际体会,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总结了心理学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合实际的心理学应用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德育工作;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90-01
  
  1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曾几何时,心理学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那么玄妙、那么神秘。现在心理学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学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必然,是生活文明化的表现。
  2 心理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就是塑造人的灵魂。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拼搏在第一线的我们,如果能够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就可以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甚至能够挽救学生的心灵。德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探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正确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径。就像教学要备课,要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一样,用心理学指导教育活动,首先要了解眼下学生的心理特征。
  2.1 首要研究学生心理特征
  高中学生大都在15~19岁,他们所体现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一步成人化,他们在学生的压力下所凸显的心理品质就出现了不同的状况。需要我们对此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施教。
  (1)早熟。从生理的角度来讲,学生心理早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中的蛋白含量增加;二是影视等媒介对学生的影响。众所周知,学生心理的早熟容易导致中学生早恋。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不能够安心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早恋双方愿意接近,可能给班级、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因而老师要注意疏导他们,疏导时,首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理解这个年龄的人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理解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脆弱,理解学生对待这种感情的态度,才有可能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危害,才有可能达到教育引导他们的目的。安全度过青春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2)独立。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的孩子,跟大人出门时,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他们有明显的成人感了。他们总希望周围的人把他们当做大人看,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班主任要尊重他们。他们对老师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们很注意、很敏感、很计较。班主任、教师可因势利导,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问题。因此班主任的民主作风,下发“权力”,虽然学生做了很多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也躲了很多清闲,却常常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代理班主任制度”,让学生轮流当“班主任”,每两人一组,每组负责一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但在当代理班主任期间,态度十分认真。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人格尚不够健全。在相信他们大胆使用他们的同时,还应看到他们比较幼稚的一面,他们的活动能量大,有时甚至超过成年人,但他们认识问题还比较肤浅,因而班主任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辅导,以防止他们独立处理问题时出现比较大的失误。
  (3)现实。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他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的理想富有现实性,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金钱的渴望。进入高三以后,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如果他们升学有希望,他们就会努力学习,如果没有希望,他们常常会不认真学习。他们大多缺乏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因而他们的精神就比较空虚。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后,才可能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高中生心理特征还有很多,这些都与他们的生理发育和文化环境分不开,而了解这些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第一步。
  2.2 现代心理学在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运用心理学这个法宝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要懂得心理学的一些实用科学原理。
  高中学生有了明显的“成人感”,独立性显著增强,渴望参与,渴望表现,急于自主、自立,总觉得学校、老师束缚过多,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放纵自己,主次、轻重不分,走向无政府主义。因此在实践中,尽量做到收中有放,放中有收。比如当学生成绩提高、思想进步时,绝不要吝啬褒奖和勉励的话语;而当学生触犯班规班纪时,切不可心慈手软,放纵学生。但“收”中应有“放”,即给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申诉理由的机会。而在课外活动中则退居“幕后”,让学生在班干部的带领下,放开手脚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舞台,培养兴趣爱好,展现个人特长。但“放”中得有“收”,即及时总结每一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班级树立良好的班风和正气,而将出现的歪风邪气遏制在萌芽中。
  鉴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成长需要一块温度适宜的土壤。实践中,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应注意“冷”“热”适度,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脉搏”,使学生随时都能保持冷静与热情,尤其在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时候,如某些学生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时,及时给学生泼点“冷水”,使他们发热的大脑降温,在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躺在昔日的功劳簿上睡觉,要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冷静,这样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3 结 论
  中学生身心剧变的同时,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对老师权威性的认识、对老师的服从性都有了本质的变化,他们希望老师改变与他们的交往方式,建立真正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随着他们年龄增加而不断扩大,而他们的交往技巧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对立或不良的心理;还应特别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的心理扭曲情况。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造成学生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由于现在的教育仍然以考试的分数来定学生的好坏,所以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于是,他们会产生恐学、厌学等心理。作为老师,我们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相信自己,接纳自己,也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威信和尊严,便于做好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者”的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