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曦

  [摘 要]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范式的核心是建立在垄断优势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陆续走上了海外并购的道路,导致了传统理论的解释乏力。理论界开始关注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理论势必对今后跨国公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造性资产;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74-02
  
  根据投资的动机,约翰•邓宁将对外直接投资分为4种类型:自然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创造性资产寻求型。其中前三种是资产利用型投资,以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为代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全球扩张已有垄断优势。最后一种投资是资产扩大型投资,其目的是通过直接投资来获得创造性资产,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的同时获得新的优势。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创造性资产取代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创造性资产寻求型投资成为了跨国公司主要的对外投资类型。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创造性资产的获得更加有利于他们迅速的成长,并占据产业内的优势地位,所以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投资能提供创造性资产的区位,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获取和配置创造性资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创造性资产寻求型的投资越来越多,本文将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创造性资产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做一概述。
  1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要拥有垄断优势,对外投资的过程即是利用垄断优势,获取国际市场利润的过程。但这种分析范式显然很难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逆向投资行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来不曾有过垄断优势,甚至不具备寡占优势。面对发展中国家FDI迅猛发展的现实,学者提出了种种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哈佛大学的威尔斯教授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来源于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这些小规模技术包括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种族和文化相似性优势,低价格和接近市场的优势。该理论很好的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往往投资在地理位置相近、生产条件相似的国家的原因。
  (2)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即便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小规模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企业的技术吸收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可逆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殊的学习活动的直接影响。与前人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欠发达国家对外国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英国的坎特威尔教授和他的学生托兰剔诺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由自然资源开发型的纵向一体化逐步过渡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该理论较为符合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如我国台湾的跨国公司在半导体、计算机领域,韩国、中国香港企业在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动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解释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到更穷的国家投资比较有说服力。但是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最明显特征是大量的FDI流向了发达国家的市场,即通常所说的逆向流动。上述理论对这种行为的解释就难以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创造性资产的跨国公司理论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2 创造性资产的概念的提出
  创造性资产概念最早是邓宁1993 年在《跨国企业和全球经济》一书中提出的。邓宁将资产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自然资产是自然界产业的结果,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创造性资产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基于知识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创造性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包括信息存量、商标、商誉、技能、态度、才能、组织能力、制度文化等)。这些资产体现在个人和公司之中,并且有时由于公司和经营活动的聚集而得到加强。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与邓宁的相似,创造性资产是公司创造财富和形成竞争力的关键资产,所有的创造性资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知识。
  回顾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可以看到,从斯蒂芬•海默1960年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以来,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核心就是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优势是知识和技能资产,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转移中间产品,即包含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知识,不论这种知识是技术,还是生产、营销及其他形式。如约翰逊强调技术本身的优势,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认为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凯夫斯提出核心资产优势,核心资产在内容上包括了工艺设计或设计专利、技术诀窍、商标和品牌、营销能力和产品差异能力等,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这正是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的真正优势所在。斯塔福得、威尔士等学者将组织管理优势从核心资产中独立出来,主张跨国管理和组织能力是最重要的垄断优势。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资产的影子:以知识为基础的后天开发的资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3 从创造性资产角度的研究进展
  邓宁在1998年发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一文中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中,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快速增长,这时FDI较少地强调利用既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而更加关注通过并购新的资产,或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扩展自身优势。这种FDI与早期的自然资源寻求型FDI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却有很大的不同。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创造性资产,如技术知识、学习经验等能力主要集中在先进的工业国家或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作为FDI形式的兼并收购不断增强很好的证明了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增长。根据UNCTAD1997 年的统计,在1985―1995年,有55%~60%的FDI流量是以并购形式完成的。这些并购大部分集中于北美、欧洲和日本,主要集中于知识和信息密集部门。2006年对中国FDI研究发现,将近半额的FDI流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4 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理论
  基于发达国家的创造性资产理论并不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最起码具备两种选择:一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二是向发达国家投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并继续利用他们的优势地位无疑是首选。所以创造性资产的寻求动机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十分迫切,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同。

  Kumar在《全球化,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与展望》一文对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进行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FDI增长迅猛,而且这些来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通常利用对发达国家的FDI来增强它们的非价格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公司对欠发达国家的FDI则主要是为了增强它们的价格竞争力。这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将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作为建立品牌,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更大分销网络的捷径。这种意图典型地表现在它们对发达国家公司的建设性并购及与当地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建立的“关系网络”方面。
  Ping Deng在《为什么中国企鹅在国际扩张中趋向于获得战略性资产》一文中,利用了制度的角度,并以中国为例,具体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扩张的国内制度因素。他把制度因素分为国家层面和组织层面,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这个框架,提出了四种假设条件,并认为这些条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的行为呈正相关关系。①跨国公司对政府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反映积极程度,对利用政策优势的积极程度。②国内的制度环境限制程度,在国内获得特定优势的困难程度。③企业制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目标的明确程度。④国内公司从流入的FDI学习积累经验的多少。
  以制度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视角,但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制度的视角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相结合,就显得比较有新意。以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做实例,也比较具有说服力。
  Tai-Ning Yang 和Chuan-Lin Kang两位台湾学者同样以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来研究了战略性资产的问题。他们主要是通过了台湾当地的跨国公司,研究了寻求创造性资产的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研究了子公司与当地制度的嵌入程度与这种互动关系之间的影响程度。在文章中,他们发现寻求战略性资产的子公司的自主程度和子公司所拥有的战略资产的数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子公司和东道国环境的嵌入关系是一个影响变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对于有意寻求创造性资产的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何布局各个子公司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关系,他们给出了有益的探索。
  5 研究局限及启示
  从总体上来说,寻求创造性资产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对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一种发展和延续。但是通过上述的文献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相关理论并不是很全面。
  文献大量集中于研究跨国公司寻求创造性资产的动机,很少研究这种寻求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比如为了获得知识外溢效应的战略布局是否切实的获得了技术。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动力和效果两方面充分的论证,才能切实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指导意义。
  随着知识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并不只是局限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如何寻求服务业方面的创造性资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先明.跨国公司理论范式之变:从垄断优势到寻求创造性资产[J].世界经济研究,2007(5):64-68.
  [2]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52-57.
  [3]刘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与跨国经营[J].中国统计,2005(8):58-59.
  [4]王冬.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国际化方式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8(8):102-105.
  [5]姚建敏.邓宁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9-22.
  
  [作者简介]陈曦,男,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产业结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