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与教育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西军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困难,正确认识现状、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院(系)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毕业生就业严峻的形势将会得到缓解。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趋势; 教育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性较强及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其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体育届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与预测,提出了今后体育院(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帮助。同时,这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档案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访谈法:访谈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人、学生家长及毕业生,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
   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体育院系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2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5000名。从2004年开始,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被废除,使得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更加突出:加之教师岗位工作稳定、收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挤向教师岗位,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尤其是城市学校和各普通高校。因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就业现状令人担忧。
  
   1.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改革经历的必然阶段,树立自信心是关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时期,招生规模急剧加大,每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人才资源已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趋饱和状态,面对毕业生就业供求不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校学生已表现出茫然、无奈和不知所措,因而他们在校的学习热情衰减,对未来缺乏信心。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省市和地方有关就业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总的趋势是放宽政策,取消限制,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的就业岗位将达600万个以上,这无疑会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将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天地。
  
  2.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专业局限,就业前景广阔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转变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创业的转变:三是从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四是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转变。首先,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其次,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多数毕业生的工作理想。但社会需求的现实和僧多粥少的局面,又要求毕业生不能再抱着专业不放,硬着头皮抢饭吃。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学校里的学习和锻炼毕竟是有限的,要有踏入社会重新学习的意识,要增强继续接受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只要认真学习思考、细心观察、努力工作,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在各行各业都会找到适用的空间。
  
   3.提高认识和自身素质,走自主创业之路,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行情只是外因,要提高就业率,内因还在学生自身的素质。总体而言,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单一,专项技术不突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因而,同学们要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增加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跨专业多才能的复合要求。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目前,体育院(系)还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扩招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使学生不只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体育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很好,应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创业,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走向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体育院(系)必须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根本性的转变,即面向政府转向分析市场。在体育教师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在原“中等学校”的基础上扩展到小学,也可放在培养高素质竞技运动人才和门类齐全的多种规格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体育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科与术科之间的矛盾,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许多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社会工作中作用有限,与实际工作脱离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促使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要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有计划的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体育社会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和培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2.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特色不明显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另一问题。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院(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不仅肩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三结合的重要基础,是体育产业开发与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要积极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体育学科体系。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为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办学方向,由单一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方向转移。胜任体育事业不同领域的需要。
  
   3.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合格人才
   近年来,一些专科院校急于满足升本需要,相继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但是从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同办学要求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这部分体育院(系)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体育教学场馆和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4%的体育院(系)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42%的体育院(系)教师结构跟不上形势发展。同时院(系)内要整合资源,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际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还采用优胜劣汰的机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控制和停办一批办学条件差、水平低、学生就业率连年走低的体育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6YKF015)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 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
  [2]张艳霞.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41.
  [3]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39.
  [4]崔贺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浅谈[J].文史资料,2005,35:28.
  [5]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386.
  [6]吴晓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108.
  [7]党丙康.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市场就业难解析[J].中国市场,2006,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