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对国际货币新秩序的主导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立
摘 要:低碳经济的意义远非环保那样简单,从金融学的视角看,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对未来国际货币新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当今国际货币秩序的最核心特征是美元主导。美元之所以主导国际货币秩序,原因就在于它有对冲资产――石油。这也造就了美元特殊的货币发行机制,这种机制也成为未来世界主导货币的机制选择,唯一不同的是,未来主导货币的对冲资产不再是石油,而是二氧化碳排放权。
关键词:主导货币;货币发行机制;二氧化碳排放权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18-03
引言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最早是环境保护思想对经济发展提出的一种模式要求,它的逻辑基础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效应。于是,有关低碳经济的主流研究集中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方面。比如,王利(2009)认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制体系。赵志凌(2010)从低碳经济框架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的路径包括理论方法、意识形态(碳政治)、政策设计(即技术类型,如节能、无碳低碳能源技术、CCS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实践探索(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区、低碳CBD)等方面。另外,金涌等(2008)提出,低碳发展应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消费过程优化及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着手。
相对经济理论化的研究则集中在“碳金融”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二氧化碳排放权在低碳经济时代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因而围绕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很多金融学问题就不可回避了。庄贵阳(2007)认为,实施低碳经济要仔细研究发达国家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工具,以便通过国际合作来有效推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杨志(2010)认为,中国必须参与构建碳交易市场,以作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的“突破口”。
然而,上述研究却鲜有涉及货币问题的(尤其是货币秩序问题),其实是一种遗漏。任何经济发展态(或模式)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某种金融态(或模式)联系在一起,而金融态的核心是货币问题。就目前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诉求而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产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秩序。本文就是要从货币发行机制的角度,根据世界主导货币的根本属性特征,分析低碳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新秩序变更的逻辑基础及过程,以期从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层面,重新理解低碳经济的战略价值。
一、当前国际货币秩序的核心
当前国际货币秩序的总体特征是“一元主导,多元支撑”的局面,“一元主导”是指美元主导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多元支撑”则是指多种国际化货币(以欧元、日元、英镑为代表)以结算货币职能支持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美元主导化”。
美元之所以能主导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于其具备的独特的风险对冲职能。所谓“风险对冲职能”是指货币贬值风险对冲,这种职能要求货币必须具有对冲体(或对冲资产)。金属货币时代,货币天然具有该职能,因为币材本身就是对冲资产。但纸币制度时代,货币的本位体由国家信用取代,因而就失去了天然对冲资产。然而美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却拥有了两种对冲资产:布雷顿森林体系把它和黄金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美元只是黄金的结算货币,但实质上两者的长期负相关关系已经是黄金演变成美元的对冲资产;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对冲关系已经弱化。但是,美元与全球最稀缺的工业资源石油建立了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使石油也演变成美元的对冲资产。美元的这种特性是所有货币中独一无二的。
在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指数与黄金价格指数的相关性已经非常弱化了。而图2所展示的美元指数与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之间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①
图1 美元指数与国际黄金价格指数走势图
图2 美元指数与国际原油价格指数走势图
二、美元的货币发行机制
到目前,学术界对货币发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发行的决定因素以及货币价值变动理论上,对于货币的发行机制(亦即货币究竟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制度发行)鲜有成果。根据目前世界各国货币发行的主要特征,货币的主要发行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美国式
美元的发行机制有别于其他货币,其发行的推动机制可以归纳为“双规制”,即(美国)资本市场驱动制和石油购买驱动制。
所谓资本市场驱动制,是指美元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定价选择,当资本市场给予上市公司高定价时,企业市值就会要求更多数量的货币予以表达;而当市场给予整个经济的预期以很高的定价水平时,整个资本市场就会要求以更多的货币数量来表达经济体的价值。假定当前货币总量(按一定投资消费比例折算后)不能满足资本市场对货币数量的要求,根据美联储的相关规定,投资机构可以向美联储要求再贷款,而此时美联储只能以货币发行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
而所谓石油购买驱动制是指,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原油价格大多数以美元为计价货币,因此当石油销售价值总量(销售量与石油价格的乘积)上升时,国际原油市场客观上要求以更多数量的美元来表达。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购买国。①于是,石油购买也成了美元发行的决定因素。
由于美元事实上一直处于国际主导货币地位,因此,美元的货币回笼一直使用美元债券的发行来实现。
美国式货币发行机制的优点在于:从其国内因素看,美元的发行基本符合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加之美国资本市场的高效性,因此这种货币发行机制基本体现了经济发展预期对货币发行的要求以及对货币价值的支撑,较好地避免了人为主观判断的失误,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为发行混乱现象。
但这种发行机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一旦遇到市场失灵,亦即市场对经济发展预期出现过分高涨情况时,极有可能出现货币发行过度问题;其次,美元的发行机制需要美元的政治主体对国际石油产销有较大的控制力,这种需求在现有世界政治格局下造成了美国对世界产油地区和国家实施霸权主义的利益驱动力,从而造成世界不安定局面。②
第二,欧元式
欧元是一种典型的协议货币,即参与欧元的国家遵守欧元区货币协议,包括欧元发行在内的所有有关欧元的货币行为必须遵循该协议。关于欧元的发行,协议规定“货币发行需满足通胀率、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等因素的要求”,也就是事先设定一些指标,只有整个欧元区经济指标满足这个指标体系要求时,才能发行欧元。
这种发行机制的优点在于,货币发行的决定因素是客观经济指标,依据经济指标决定货币发行的时机、数量和速度,同样可以避免判断和决策的失误。但其缺点更突出:
首先,其理论基础存在问题,依据通胀水平和就业率决定货币发行,实质上是把物价视为货币价值的函数。但从本质上看,物价水平(或通胀水平)更应该是生产力的函数,即物价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如果盲目根据市场通胀水平来调整货币政策,以达到调整货币发行(或货币回笼)的目的的话,势必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与货币量的匹配关系,从而造成经济发展与货币发行的相位差,进而影响经济价值的稳定与提升。
其次,在主权多元化的区域内以一元化的货币统一货币制度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当主权经济体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差异,而经济相对落后主权体的主权债务出现偿付困难时,主权体因失去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而无法自救,这时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这里指欧洲央行)就要进行援助,而援助的代价必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主权经济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受到威胁。2010年初爆发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由此开始的一系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出口主导式
这种货币发行机制几乎出现在所有出口主导型经济体内部,比如日本、中国等国家。这种货币发行机制的核心环节就是盯住式汇率制和结售汇制度。盯住式汇率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对外贸易顺差,而结售汇制度则是对国内出口企业的激励制度:出口企业实质上把全部汇率风险都转嫁给本国政府。其中,结汇制度决定该经济类型国家的本币发行:出口收入越多(实质就是赚取的外汇越多),根据结汇制度,该国就要用越多的本币兑换外汇,当现有本币(量)水平不能满足结汇要求时,该国就必须发行新货币以表达兑换外汇的价值,由此形成了本币发行的最根本动力。
这种货币发行机制并非发行主体的本意,或者说,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主动地运用这种机制来发行本国货币的,它只是出口经济模式中激励机制的“副产品”,因此,具有货币发行的被动性,它的缺点也恰恰集中表现在这里。
首先,由于货币发行的时机与数量均是被动的,因而发行主体无法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决定货币发行;其次,由于货币发行由外部因素主导,因而外部因素的变化极易因其本国货币发行的混乱,以及实际币值与名义币值偏差,导致国内货币体系动荡。③
三、二氧化碳排放权与世界主导货币放行权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告诉我们,美元之所以能够主导这个体系,就是因为它拥有最稀缺的工业资源――石油――作为其对冲资产。这个结论同样告诉我们,未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无论由谁主导,这种货币必须拥有对冲资产,而且这种对冲资产要比石油还稀缺。如果一个全球性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真的建立起来的话,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就是比石油更稀缺的资源。实际上,国际货币体系之所以要出现更迭就是由于一个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要建立,而非美国金融危机。
过去,美元之所以能与石油建立其如此坚固的“对冲关系”,很大程度上由于是有分不得不均匀性。因而,只要美国控制了世界主要石油产油区,就可以巩固美元与石油的对冲关系。而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下,只要排放权的分布是公平的、均匀的,美元再想通过过去那种手段“绑架”稀缺资源(石油)就几乎不可能了。④
根据当前世界主导货币的特征和发行机制,新的世界主导货币的发行机制将借鉴美元的发行机制,基本逻辑如下:
首先,各国将根据协议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各国再根据本国情况将这些配额分配到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排放权配额,一旦企业的发展规模对排放权有更高要求时,它将通过减排技术的开发或直接购买来实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三种局面:一是所得排放权配额与企业发展规模完全匹配,即企业既无剩余排放权,也不需要购买排放权。这种情况下,企业市值相对稳定。二是企业排放权配额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要求,即配额不足。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更多排放权,都将有损企业市值,或者限制市值提升。① 三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但使企业排放权配额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还会创造出剩余排放权,进而通过出售这些剩余排放权获得更大的价值。
从微观层面看,当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上述第三种情况,则企业的市值将会得到提升;如果这个企业能够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排放权,这个企业的市值就会连续地上升。从宏观层面看,当一个经济体或国家的整体排放水平降低,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出整体剩余排放权,那么,这个国家的企业的整体市值就会上升。当这种上升无法用现有货币量足额表达时,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就会倒逼货币发行机构发行货币,而且这种货币还必须是主导货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阶段性结论:一是未来世界主导货币的发行不再像现在这样由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来决定,而是由经济发展最快②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本国企业市值的快速提升来决定的,而企业市值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造剩余二氧化碳排放权的能力。二是在此种货币发行机制下,未来世界主导货币的名称与发行机构并不重要,至少这些东西说明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者和主导作用,即便继续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模式,即美元主导、美联储发行,但美元的发行权也不再单属美国,而属于所有有能力的国家或经济体。
四、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意义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对现有的美元主导型国际货币体系感到担忧,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国家外汇储备因美元价值下降而缩水的问题。因此,主导货币多元化就成了世界各国(美国除外)的普遍共识。但对于如何建立未来国际货币新秩序,各方观点分歧很大。
根据上述分析,低碳经济将对这个即将建立的货币新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对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提出新的要求。美国率先做出转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新政府提出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在于发展高附加值、低排放的绿色经济。
为此,美国政府甚至放弃了对昔日美国经济支柱产业(包括汽车、钢铁等)的救助,而直接把资金和政策倾斜于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全球率先征收所谓的“碳关税”,以此把那些排放水平很高、暂时又不愿意(也无能力)参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国家或经济体强行拉入,迫使这些国家接受美国标准。英国也紧跟制定了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并把高排放产业放在首先被调整的名单之列。欧盟也加快了ETS交易体系的推广,同样也通过“强迫性”手段迫使欧盟以外的国家接受欧盟准则。
中国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骄人战绩,但由于长期依靠低附加值、高排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因而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上存在明显缺陷。加之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在“调结构”、“保增长”和“保民生”方面存在着“天然的”自身矛盾。
然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不会因中国的特殊情况而改变,中国要想在未来国际货币新秩序中拥有足够的发言权,要想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要想使自己的外汇储备安全且有价值,就必须在未来国际主导货币发行体系中拥有足够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就要与低碳经济、与我们手中拥有(或可创造的)剩余二氧化碳排放权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就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关键环节。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远非一种简单的清洁经济,也不单单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理念,它对未来国际货币新秩序有着重要的主导效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世界主导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存在对冲资产,即持有该货币的贬值风险可以通过持有某种特殊资产头寸进行对冲。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就是这样的主导货币,并拥有石油这种人类最稀缺的资源作为对冲资产。
2.未来国际货币新秩序也必将存在一种主导货币,这种主导货币也必将拥有一种对冲资产。在低碳经济时代,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一种比石油更稀缺的经济发展资源,因而完全具备成为未来世界主导货币对冲资产的条件。
3.未来世界主导货币的发行机制很有可能继续沿用当今美元的发行机制,即资本市场倒逼机制。这种机制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市场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来决定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规模的货币发行量。
4.低碳经济模式下世界主导货币将不再是一种固定发行人的制度安排,而是由经济发展模式最合理、剩余二氧化碳排放权最多的国家或经济体决定主导货币的发行。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主导货币是何名称、由谁具体发行都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由谁来主导发行。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 2007,(5): 50-52
[2] 杨志.低碳经济三重门[J].北大商业评论, 2010,(3).
[3] 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和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 2008,(9).
[4] 王利.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 2009,(2).
[5] 赵志凌.发展低碳经济: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J].改革与开放, 2010,(1).
[6] 田立.当超主权货币遭遇碳关税[N].上海证券报,2009-04-07.
[7] 田立.欧美经济复苏政策背后的世界主导权之争[N].中国经营报,2009-05-04.
[8] 田立.减排核心:控制国际金融新秩序[N].上海证券报,2009-12-21.
[9] 田立.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命门[N].上海证券报,2011-03-04.
[10] 田立.希腊债务危机根源[N].上海证券报,2011-05-06.[责任编辑 王 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