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健美

   摘 要:事业单位的资产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提升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如何建立适合事业单位业务特点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安全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06-03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及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从事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将完全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没有贯穿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与事业单位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
   从整体现状来看,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原有体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限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度和执行力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层往往重视单位的事业发展,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管理和防范运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把内部控制看成是一些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单位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具体表现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业务处理不规范,执行与监督不力,考核、奖惩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单位受资金、能力、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想法上,不能真正付诸实施。对重要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常常因人而异,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
   2.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模式僵化
   首先,事业单位业务比较单一,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少,组织结构一般都是直线式的,领导者常常集众多权力于一身,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缺乏必要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常常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其次单位内的部门没有按照业务的需要来设置,部门职能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致使各部门不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许多单位存在因人设岗或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经办、审核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审批兼执行、经办兼稽核、采购兼验收、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职能重叠或权限过于集中,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后,缺乏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因规模及业务量不大,一般不设内部审计部门,其经济监督主要来源于外部审计,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上级主管部门的延伸审计、单位领导离任审计等,对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缺失不易及时发现和纠正。
   3.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
   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疏于执行,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成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如资金管理方面,不能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专项资金与正常经费支出经常出现相互挤占、挪用,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缺乏分析和控制,对不合理支出缺少约束,财务的监督和审核流于形式,常常只能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和诚信;资产管理方面,固定资产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未按规定程序处置固定资产,对长期外借的固定资产未履行必要的手续和登记、备案,对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未纳入“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日常的业务支出方面缺乏控制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有些虽然制定了标准,支出前也有相关的预算申请报告,但实际仍难以执行,基本上都采取实报实销的处理方式,造成费用开支过大及公款消费现象日趋严重;单位内部的一些部门和个人利用单位资源和管理漏洞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中饱私囊或私设“小金库”,造成了单位资源严重流失,甚至波及单位自身的经营业务。
   4.缺乏风险评估制度
   在国家原有的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业务及占用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质,因此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管理及决策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单位的短期效益,只关注单位的现状,对单位未来潜在的风险关注不够,一般都没有建立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单位就会陷入困境。
   5.信息传递、沟通不畅
   由于缺乏透明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无法保障单位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准确、及时的沟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技术优势,建立符合管理要求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了员工的参与度。
   6.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建立一个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不能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考核时多以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业务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无法达到事前、事中的控制,使内控制度在既成事实面前失去作用。
   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思路
   1.完善内部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是管理层应重视内部环境建设,积极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进行决策和管理;二是对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根据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经济活动复杂的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机构、出版传媒等部门,可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业务流程图等相关文件,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三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招聘、任用环节严格把关,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是建立和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2.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同样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因此必须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予以关注和重视,并要抓住关键控制点。一是对于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因“一言堂”、“一支笔”失误造成的风险;二是与资金运动直接相关的领域,这是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凡是涉及到资金流入、流出的环节都应是关注的重点;三是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掌管着人、财、物的进出大权,或掌握着基建工程、单位对外经济业务的招标、或对外签署各种协议、合同等,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权力部门与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四是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对经营业务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识别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并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
   3.落实内部控制举措
   这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某些由一名员工担任 、既可弄虚作假又能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通过在不同人员之间进行职责分离可以有效降低错误或舞弊发生的风险,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2)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3)会计系统控制,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做到岗位责任明确、凭证填制真实、账簿设置完整、检查审核严格、账务处理规范、会计政策恰当。(4)财产保护控制,为了维护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应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保护资产安全,按规定程序处置资产,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和处置财产。(5)预算控制,应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结合单位管理和绩效考核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同时要加强预算的执行、调整、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各部门、各个岗位,并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6)运营分析控制,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对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加以改进。(7)绩效考评控制,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4.建立信息沟通制度
   充分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技术建立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加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通过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管理层及时掌握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情况,每位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与权限,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5.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内部控制监督是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加强单位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尤其应加强内部会计系统和涉及到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的定期稽查,其次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涉及经济活动的业务事项进行审计和监督,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应对委托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日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会计网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 余艳,张正国.试析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
  [3] 杨孝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现代商业,2007,(26).
  
  [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