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振林 汪永臻 马亮
(兰州城市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西北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和接纳程度,关系到西北城市是否和谐、民族是否团结、城市社会是否稳定,以及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需要从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城市民族社团的凝聚作用和发挥少数民族精英的桥梁作用等方面构建社会融入网络。
关键词:少数民族 城市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50-03
一、研究问题及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 的大城市,基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区位优势的突出与经济文化的发达,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了较大吸引力,成为其重要流入地。与东部相比,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独特之处。而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据甘肃省民委抽样调查数据,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每年约有6万人,以回族和东乡族为主。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密切和扩大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技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发展城市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如何搞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有效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出了新课题。因此,我们选择兰州市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比较优势。
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 631.6平方公里。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截至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为382.7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3.53万人,流动人口59.2万人。兰州现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2.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89%,其中超过五百人的少数民族有8个,分别是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蒙古族、土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中穆斯林民族人口占多数,有10.5万人,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88%。大多数伊斯兰教的教派门宦在兰州都有活动场所,目前经政府批准开放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包括拱北、道堂等)有109处,宗职人员1 075人(其中满拉 980人)。
准确统计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常困难,我们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小型座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问卷调查中,采用随机抽样和当面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928份,回收率为96.40%。其中,男性1 72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6.27%,女性27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3.73%。此外,我们还在派出所暂住人口办公室获得了少数民族暂住人口资料,这些资料也可反映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借助社会调查资料,我们拟对西北大城市之一兰州市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进行论析。
二、西北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
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界定问题,有学者认为它主要包括:社会融入既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果;社会融入是一种个人的和群体的现象,包括态度以及行为的改变;融人包括整体性融入和差异性融入,后者就是对主流社会的选择性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主要包括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本文就主要社会层面的融入展开讨论。
(一)社会交往
据社会调查统计:在与当地人的交往程度上,46.9%的人没有兰州人朋友,5.1%的人兰州人朋友非常多,9.6%的人有一些兰州人朋友,22.7%的人有几个兰州人朋友,3.7%的人则说不清。在与当地人的交往意愿上,92. 5%的人愿意与兰州人交往,有4. 2%的人不太愿意和兰州人交往,有3.1%的人不愿意和兰州人打交道,只有0.2%的人表示说不清。同时,44. 8%的人在兰州没有亲戚或者亲戚很少,34.5%的人节假日通常和朋友一起过,41.3%的人节假日通常与老乡一起过。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与兰州本地人的交往程度有限,大多数没有兰州人朋友(46.9%),但绝大多数明确表示愿意与兰州人交往(92.5%),这是由于交往愿望因受各种因素的阻碍而难以顺利实现。同时,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的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亲戚或者家人不在兰州,从而在平时或者节假日,朋友和老乡便成了他们的主要交往对象,这种强关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排遣了城市社会的冷漠感和孤独感,有利于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并有利于他们构建一种在择业、生活和心理上处于困难时得到一定援助的社会关系网。
(二)婚恋生活
恋爱与婚姻是迁移就业者适应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族际通婚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族际关系和相互融合的指标之一,婚恋观念可以反应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状况。
1.择偶方式与流动时间相关性分析
所谓择偶方式,指的是两性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选择配偶。主要包括包办婚姻、自主婚姻、媒介婚姻等几种形式,即“父母包办”、“别人介绍”、“自己认识”等。
在总共1 925名被调查者中,660人属于已婚,其中有656人回答了有关配偶的问题。资料显示:发现没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年在择偶方式上,“自已决定”的几乎为零,由“父母决定”的占40%;打工时间3年以上的青年,“自己决定”的占72.8%,由“父母决定”的只有3.7%;打工时间1―3年之间的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是“别人介绍”57.2%,其次是“自己决定”; 打工时间1年以下的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是“别人介绍”76.4%。通过调查数据可见,西北少数民族城市流动青年的外出流动经历使其在择偶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上表显示的是两个变量(流动时间与择偶方式)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486,两者呈正向显著相关,有外出流动经历或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往往会选择自己结识或别人介绍者作为自己的择偶方式,更多的体现了自主性,而没有外出流动经历的少数民族青年较多的保持传统的择偶方式。流动时间的长短的不同与择偶方式的选择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一点与汉族外出流动青年相类似。
2.择偶标准分析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在择偶标准问题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那么当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青年的择偶标准又有何不同呢?本研究设计了10个项目,让被调查者按照每项对自己是否重要依次选出前三项,
数据显示,总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本族信仰”(85.4%)、“品质优秀”(62.0%)、“志趣相投”(45.2%),排在后两位的分别是“出身良好”(7.8%)、“收入可观”(9.3%)。这一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青年择偶时已不再把收入、住房、城市户口、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等一般城市居民常见的择偶经济标准放在首位,而看准的是对方“志趣相投”、“工作认真”、“前途光明”等非经济标准。
(三)闲暇娱乐
鉴于闲暇娱乐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体现城市生活质量的行为,可以用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闲暇时间主要活动依次为“做礼拜”(36.1%) 、“聊天”(18.6%)、玩手机(3.7%)、朋友老乡聚会或走亲戚(20.6%) 、“睡觉或休息”(12.6%)、“外出逛街”(5.6%)、“看电视”(2.2%)、“读书看报”(2.0%)等。当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依次是“宗教习俗决定自己必须做礼拜”(26%),“经济收入的限制与制约”(23%)、“不应该盲目消费”(19%)、“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没有时间与精力”(18%)、其他(12%)等。
由此可见,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贫乏,由于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其主要活动以“做礼拜”为主。其他少数民族大多以自我娱乐为主,基本上无人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人空闲时在家看电视或睡觉。
三、对策及建议
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和接纳程度,关系到城市是否和谐、民族是否团结、城市社会是否稳定,以及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现代社区管理的思想就是将过去的防范性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参与型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适应当前政府事务重组、社会组织逐步分化的形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的社区,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迫切需要的服务和保障,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到所居住社区的各项服务和管理之中,增强其社区意识,培养其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与调解。
(二)充分发挥城市民族社团的凝聚作用
少数民族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少数民族联合会,可以凝聚社会力量,帮扶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同时,大量发展会员,主要由热心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的少数民族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民族干部和有关社会人士组成。联合会注意发挥会员的长处,从调查研究,出谋献策,争取项目等方面给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以帮助,并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
(三)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桥梁作用
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少数民族老领导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最了解本民族的情况,与本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享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对民族工作和活动都比较热心,有着汉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实际生活中,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老领导为协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所以,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同他们搞好关系,广泛地经常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通报民族工作的情况,请他们协助民族工作部门做好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1-07-11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研究”(GM-2010-083)
作者简介:马振林(1956-),男(回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员,从事高等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研究;汪永臻(1974-),男,甘肃环县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马亮(1985-)男(回族),甘肃兰州人,从事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戎.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研究立项报告[R].2004.
[2] 李伟梁,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3] 李伟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与适应――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5).
[4] 大会秘书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内部材料)[Z].2010年12月.
[5] 李寅,王珍.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召开[N].中国民族报,2010-12-28(8).
[6] 回良玉.在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0年12月24日.
[7] 杨晶.在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0年12月25日.
[8] 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全国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汇编(内部资料)[G].2003年.
[9]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张 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