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萍

  摘要:通过对当前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提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现代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倡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4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不同的层次要求,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来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不满。问题出现在哪?主要原因还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践体系探索。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就必须创新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锻炼,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互相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这些,就必须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安排,而这正好是现有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所在。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审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学生在实践中的锻炼和感悟。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然而,当前的实践教学中,还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明确,这种教学观念是迫切需要改变的。
  2.模拟实验的教学软件缺乏。所开设的课程,除会计类课程的模拟实验稍微成熟些外,其他许多课程的实验软件都很缺乏,且从目前少有的模拟实验软件来看,他们涉及的内容也大多往往限于某个企业在某一个时期的个案分析,时间也较滞后,不利于学生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熟悉了解,而且由于时效性的滞后,其指导性也不强,不利于学生对前沿经济管理的了解。
  3.实训基地缺乏,师资队伍相对落后。实践教学中的资源配置包括人的因素,比如师资情况,也包括物的因素,比如实训基地、业务状况等。由于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必要的教学活动,这种专门的训练设施和场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实践教学的老师很多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从学校到学校,不能很好的胜任指导实习的工作。受经费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上述两个环节的建设制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
  4.忽视了审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2007年来新的会计准则和2006年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导致审计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对于一名审计从业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还要善于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会计事务所交流顺畅。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才能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现代审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建立一套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审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认知与验证性层次、综合与仿真性层次、创新与设计层次。一条以审计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审计实务训练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现代审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体现了层次分明、循序递进、能力提升的设计思路。
  1.认知与验证性层次。该层次主要是依附课程的单项性实验,针对审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如审计学、财务审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验。在实验资料的选择上,应选择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以增强学生对审计专业的认知性和相关业务的验证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综合与仿真性层次。该层次主要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后进行的课程和专业的综合性实验,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在综合实验阶段,应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地进行实验程序的操作。针对具体业务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发表个人见解。这个模块由专业综合实验组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这模块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本阶段在教师的配备上,要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或者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通过此层次的实验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审计业务的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实习做好铺垫。
  3.创新与设计性层次。经过在校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实验后,学生对一般审计操作流程和方法已经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可以带着一些创新项目设计性实验到实习单位实践锻炼。通过在社会这个更大的专业背景中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教务处与公教部外语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大学生英语风采比赛,与基础部合办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系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用友杯会计信息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实验室开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鼓励各系部、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科研创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高等院校实践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与之相配合。目前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相当落后。实践教材、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平台建设均不完善。缺乏自成体系的实践教材,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统筹思想。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学校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导致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与实践教学配套的保障体系,包括配套实践教材的建设、开放式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培训和知识整合、多功能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产学研”模式的构建等。
  1.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联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做出必要的调整,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做专题学术讲座。相对应地,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资料,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为零距离。
  2.加强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针对高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各高校应与会计、审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让他们能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拓宽知识层面。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审计专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同时应常邀请审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多参加审计职业界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地将这些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坚持应用导向。教材编写应强调“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跨学科整合”,突出“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与行业标准谐调”。教材建设应突出实践导向,反映学科和行业主流应用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引入行业主流技术标准、行业培训课程内容或行业鲜活案例,使之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互融合、谐调,形成优化的专业系列教材。在此过程中,更强调专业与行业的针对性,更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教材应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理论服务于实践,重点是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相关能力构建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对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