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汉城市圈产业同构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红涛

  摘要: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但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情况并不严重,对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可能有正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应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行业关联度大、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行业配套,延伸行业链,形成行业规模 ;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关键词:城市圈;同构;集群;结构相似系数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9-03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概念及效应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常见的主要有两大部类结构、三次产业分类结构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等几种分类法。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一般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间产业结构所呈现出的某种共同倾向。作为一种动态变化,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区际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的地域特点不甚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日益齐全,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均衡化,集中度下降。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第三产业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各地区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是指各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趋同现象,即二次产业内部各部门构成形式、比例的相似性,而并非指第一、第二、第三这三次产业结构趋同,也不是指地区两大部类结构的趋同或农业轻重结构的趋同。
  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某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是一种必然现象,是地区自身条件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可以促进市场竞争,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从长远来看,它却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使得区域之间相互争夺资源,无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区域内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中去,导致作为区域整体 的某些行业无法获得绝对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各地 “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济构架将会造成 “重复建设”,不利于整个 区域形成大范围内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然而,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一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因此,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就必须在某个地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只要大部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效益是好的,存在一定程度甚至较大程度的产业同构是允许的,它是一个地区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状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中小城市,面积达6万km2,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打造,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八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
  从湖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相关数据,采用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结构相似系数作为判断地区间产业同构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Sij=XikXjk
  其中,Sij是i地区和j地区的结构相似系数,i和j是两个相比较的地区;Xik是i地区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是j地区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Sij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产业同构度越大;反之,则说明同构度越低。若其等于1,则说明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若其为零,则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
  根据武汉城市圈九个市,按农业 、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四种类型分类,通过产业结构相似公式计算结果如表1。
  
  根据表1数据把九个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汉和黄石。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相似度系数都比较高,但是,各城市之间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武汉仅与黄石的结构相似度系数大于0.95,与其他七个城市之间都在0.95以下,说明武汉与城市圈内的大部分城市在结构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作为城市圈内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两个城市,武汉和黄石的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在10%以下,分别为3.66%和7.45%,而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也是整个城市圈内最高的两个,分别为50.19%和39.10%,所以存在如此高的结构相似度也不足为奇。但也不能就此判断武汉和黄石存在产业同构,因为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是大势所趋。而在工业方面虽然都占很大比重,但是细划来看两个城市的重点却不相同,武汉的支柱产业是汽车、桥梁与钢构产业等,而黄石的支柱产业是建材与冶金等行业。从本质上来看,两个城市在工业方面不仅不存在同构而且还存在互补。
  第二个层次是黄冈、孝感和咸宁。之所以把黄冈和孝感也划为第二类是因为,虽然它们GDP并不比黄石少,但是,农业在其中占的比例过大,工业化程度不够高。从数字上看,这三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系数都超过了0.96,这说明三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问题比较严重,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得知主要原因是三个城市的农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高,都在20%以上,黄冈甚至高达32.05%,并且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占各自GDP的比重都比较相近。说明这三个城市在宏观方面存在产业方面的相似性。
  第三个层次是鄂州、仙桃、潜江和天门。这四个城市2007年的GDP都在300亿以下,属于武汉城市圈中发展较慢,比较落后的地区。从数字可以看出,鄂州和潜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9947,而仙桃和天门之间也高达0.988592,但其他各自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6以下。因为仙桃和天门,鄂州与潜江之间,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在2008年GDP中占的比重都极为相似,这也说明在宏观层面上城市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相似。
  总的来说,在城市圈中较为发达的城市之间,较为发达与相对落后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现象并没有很严重,但是,其他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之间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相似。
  三、产业同构与产业集群
  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看出,各个城市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相似,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表2是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主导产业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的优势产业。比如,钢铁是武汉、黄石、鄂州、咸宁的共同优势产业;农业是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共同的优势产业,还有纺织服装、医药、建材、化工等都是多个城市共有的优势产业。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以及优势产业相似性上看,许多人据此判定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产业同构或者趋同,并视为恶性竞争的原因和制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的逻辑是:“重复建设”― “结构趋同”―“恶性竞争”― “政府干预”。
  但究竟是不是产业同构还要仔细加以分析。首先,从方法论上看,产业统计口径比较宽,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因为以现有统计年鉴中的产业划分,不要说都市圈内各个城市,就是全国各个省市的产业结构也是重复的,甚至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都是重复的。产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及其活动的集合。不同的划分口径反映出产业不同的重复程度,产业划分越细,产业差异越明显。而只从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四个方面来划分的话,任何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都较高。其次,即使各个城市在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存在差异性。拿汽车业来说,武汉主要是整车的制造、装配等,而孝感则主要侧重零部件的生产,所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同构,甚至可以说是互补。而钢铁行业,武汉市的武钢是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但除武钢外,武汉市冶金行业没有什么较大的生产企业和比较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武汉冶金工业整体上对黄石以生产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模具钢等特殊钢材及无缝钢管为主的新冶钢,以金铜采掘、冶炼、贵重金属回收及铜材加工为主的有色等主要冶金生产企业并不构成威胁。相反,黄石、鄂州的阴极铜、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等产品在武汉市均有较大的市场。目前,武汉市汽车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钢铁行业。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轴承钢、弹簧钢、模具钢等特殊钢材,而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铜材作支撑。因此,其他城市的冶金建材工业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互补性较强。

  而其他的几个主导行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生物制药、服装纺织等方面的产业同构现象也并不是那么严重,完全可以通过区域间的合作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做成产业集群。即将出台的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包括了武汉城市圈14个产业类别,分别为农产品加工、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纺织、石化等6大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5大产业集群。而6大产业链大部分都为圈内城市的优势产业,在形成产业链上有很强的优势。在产业集群上,除了文化创意以外其他的4个产业集群也都有很好的基础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在软件和装备制造业上的大力发展为城市圈今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地理条件及历史原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并不存在实质性的产业同构现象。
  2.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本地区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武汉城市圈把未来发展方向集中在农产品加工、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纺织、石化等方面也有利于城市圈的正确定位,并在正确的方向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武汉城市圈在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进入以新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高为主稳定增长的新阶段。主导产业的形成和聚集,正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显著特征。目前,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虽然在全国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产业链向两头延伸,聚集程度不断增加,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4.武汉城市圈中第一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各个地区的农业仅仅局限于普通的农业生产,在处理农产品的后续加工和外销方面相当落后,缺乏品牌化的理念。另外,在城乡一体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也与发达地区有差距。
  5.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地区,与东部相比在政策、人才、技术方面都存在差距。在工业化程度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配置也不尽合理,在某些方面存在产业结构相似、产业之间关联度小等问题。
  (二)关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武汉城市圈所面对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方式。在城市圈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土地利用、环境保护、金融建设、财政支持等因素。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应作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
  武汉城市圈在各大产业实现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区域功能上的整合可以如下定位:钢铁业主要扎根于武汉、鄂州和黄石;汽车产业链将集中在武汉、孝感和天门;石化业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为基地,在鄂州建设中南化工产业园,以此承接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则以富士康和中芯国际为龙头,在武汉、鄂州、黄石建设电子产业园区;而生物产业集群,将以葛店的“生物谷”为依托,建设生物制药产业园区。
  其他的产业也可以按照城市圈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定位。周边城市将逐步把企业的总部或者营销、研发中心迁往武汉,而武汉将会把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搬到周边城市。如此,一个产业“双迁”模式将在城市圈内出现。这种互动双赢的融城模式,有助于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而带来的过度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景志强.产业同构与同质竞争[J].价格与市场,2004,(2) .
  [2] 周维富.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及其调整[J].江淮论坛 ,1997,(6).
  [3] 郝春和.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资料,1997,(6).
  [4] 苏明吾.产业结构趋同成因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9).
  [5] 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8) .
  [6] 李昭,卢文元.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作用及原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53-54.
  [7] 龚勤林. 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探讨,2004,(3):6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