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的作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其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呈现跨界融合、变革、生产网络浮现等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借助社会、产业、空间和科技融合来驱动城市转型发展。分析国际市场对城市转型带来的启示,应该做到:其一,坚持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态;其二,坚持文化规划观,也就是从规划文化发展到文化规划;其三,坚持文化创造观,也就是从走出去变为走进去。
   关键词:文化创意;转型;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6-0091-04
   在推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后工业化城市,还是国际化城市而言,在转型过程中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呈现出全新特征,在社会、产业、空间和科技融合这些领域,更好地驱动了城市转型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互联网+”与科技、文化领域融合之后,文化创意创业已从原来以文化、艺术为中心的局面发生了重要的转变。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其重心从“文化”逐步转移至“创意”,在已有组织和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跨界融合,全球生产网络逐渐浮现出来,经过不断深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新特点,朝着新方向、新趋势实现快速发展。
   (一)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的变革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将基于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假设为产业核心部门,如依托艺术大师而成立的工作室、规模较小的定制平台等,忽略了迪士尼、苹果。实际上,从统计层面上来看,相对于苹果、迪士尼等而言,工作室在文化创意产业所占比例相当小,可忽略不计。建筑、软件、电影、广告等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论是在生产、消费方式,还是组织、商业模式上,和以往基于艺术、文化的产业部门进行对比,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对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对按需生产、弹性专业化的最好回应,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截然不同。对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工业化、市场化是其发展的起点。相对而言,西方创意产业发展的起点是信息化、工业化。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中西方存在非常明显的逻辑差异,在早期发展阶段还不甚特别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网络平台,逐步强化消费、市场、社会和生产网络的同步性、及时性和通达性,对早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围绕创新者这一中心、不对称化发展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共生、共享、开放的理念已逐步取代权威化、等级化和封闭化的发展模式。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无边界融合
   對现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发现其具备融合性、知识性强和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传播、信息技术等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对知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对研发和创新的要求非常高,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高端地位,成熟分离之后,就会形成附加值高的产业。无论是在价值链中,还是产业链中,和其他产品、服务相比,文化创意产品都会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比例。在这一过程中,可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技术、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所形成的产物,渗透性非常强,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辐射作用,为相关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契机。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虚拟特征、知识产权属性,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非常吻合。
   只要能通过数字化进行处理的东西,都可实现定制。从这一点来看,随着数字化的生产和深入发展,要在研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此之外,数字内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新的科技因素,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让文化产业在相对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实现快速发展,更好地与其他产业形态交织在一起。不论是传统房地产业,还是服务业,再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高度融合之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还会衍生出新兴产业形态,有些会在特定空间、范围产生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已朝着新业态逐步扩展,几乎呈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趋势。相信在未来,这种在文化创意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边界产权交易除了会形成新产业形态之外,还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三)全球生产网络的浮现与深化
   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跨界发展的创新经济,在产生、成长等不同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网络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结构。全球生产网络在国际化分工、服务贸易国际分包领域都有体现,特别是最近几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先进制造、新贸易壁垒引起了高度重视,后发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不断推进,让世界经济实现再平衡,在深入发展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步拓展至更加高级、更加广泛的产业领域,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浮现出来,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深入扩张的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和传统航空、汽车、计算机产业在国际领域的分工呈现了巨大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改变了网络全球结构。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创新经济。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网络带有全球创新的成分。
   二、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
   对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借助全球制造业中心。我国最近十年已成功迈入工业化中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朝着工业化后期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很多大城市在经济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深圳、上海等。总的来讲,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无论是我国的经济体系,还是产业结构,都相对滞后,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驱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机理进行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城市转型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基于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制造业呈现出污染低、能耗低等特征,城市转型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应将自身发展和城市转型紧密联系起来,并与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进行高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便更好地驱动城市创新发展,助推城市空间、经济全面转型。    (一)科技融合:助力城市创新体系构建
   就质态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新型经济特质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技术高度集成的产业形态,有利于转换城市的发展方式,调整空间布局,实现功能转换,带动价值链转型升级,对经济创新发展极为有利,在驱动城市转型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业除了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之外,还有利于发展创新网络,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极易与科技创新创业实现共生成长,对产业发展而言,将集群扩展和融合生长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现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科技等不同领域实现了高度融合,在不同领域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创新发展,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如对智能手机而言,谷歌成功研发出安卓系统,在此基础上搭建的智能生态应用系统非常庞大,成千上万个创意设计团队和安卓系统结合之后,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研究出功能不同的应用产品,有利于构建该系统的创新生态,为促进该领域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和新空间。
   (二)空间响应:创造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形态
   伴随着城市转型升级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功能复兴和空间更新,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立足城市解决资源环境受约束的局面,为持续化发展打下扎实的根基。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层面的响应,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发展,在系统层面上具有较强的引导功能。就本质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源自城市,也集聚在城市进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更新相互融合,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对城市资源、空间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其他产业无法像文化创意产业这样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对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在城市朝着新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升级,载体园区为其生长提供了便利,正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为了更好地挖掘城市的空间价值,增强服务功能,梯次强化趋势非常明显。原先的第一二代文化创意园区大多是置换已有厂房所得,经过设计和展演,充分发挥办公的性能,实现不同主题集聚发展的空间形态,如传媒、动漫、设计等,将创新人才、企业等聚集在一起,对相邻地界、区域达到“软化”的效果。
   对产业融合、演化的问题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偏向于创意和概念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其他产业更好地拓展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充分挖掘其持续化发展的潜力。在营造、演绎空间这一问题上,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特有的生产消费观念推动双重社会网络的构建,对无边界产业、空间融合而言,在推动城市经济形态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层次化社会网络体系,提升外循环,带动不同要素高度融合,让园区服务功能更加社会化,为城市发展带来新业态,从广义层面上着手塑造创意社会空间,推动创意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产业融合:创造多元城市经济形态
   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其关键和核心在于人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引领。由于其带有无边界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渗透到其他产业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实现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新业态、新方式和消费、金融、科技等进行有机结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对城市经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非常有利,推动城市全面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产业,成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的实践启示
   (一)树立“文化生态观”: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态”
   文化创意产业演化、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是立体的,非常复杂,需构建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将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生态,对传统的文化资源应该适当摒弃,取长补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有利于多样化文化共同生长的社会环境,既是对文化土壤的“再整理”,也是对其重新播种。与此同时,还应提倡人们开展创造性工作,通过努力获得财富,已合法方式保护创意人才的想法,将其视为产品价值进行保护,并借鉴和学习商业化经验,提升商业化能力,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教育、文化和政策等层面着手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内外部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多样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二)树立“文化规划观”:从“规划文化”到“文化规划”
   文化的生命力与历史积累有关,还与历史积淀存在密切的关系,既是持续成长的表现,也是持续对话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既要改良文化土壤,也要建设文化生态,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形成文化规划观,从传统部门中释放文化思维,在规划、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文化对话。围绕文化这一中心来制定城市公共政策,在创新实践中优化文化资源,培育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资源。通过实践发现,在建设城市转型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将资本、要素等视为补充性动力,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尤其是不对已有城市规划做出调整,在这样的情况,极易产生规划文论,立足文化这一中心来思考发展,将其变成围绕发展这一中心对文化进行干预,将文化规划变为牺牲品,对未来城市的转型升级起到阻碍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应该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持续性发展,将其和多元化、层次化的城市转型发展需求相结合。无论是从政策引导层面上来看,还是在制定产业规划时,都应以文化为中心,制定出有利于产业发展、升级的战略,并出台相关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擴展,并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培育相关技术、市场,对城市产业转型做出贡献。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和城市消费、商业空间的融合发展。
   (三)树立“文化创造观”: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保持蓬勃发展趋势,但从整体层面上来看,所掌握的核心技术非常少,而且商业模式亟需创新和改进,大多是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复制和借鉴,原创产品非常缺乏,技术创新性不强,贴牌加工的产品占据较大的比例,自主研发的品牌非常少。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低端,没有掌握话语权,而且控制力非常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从走出去的局面转变为走进去,其关键和核心在于建立文化创造观,也就是在满足全球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研发创意产品,实现创新发展新模式。对以往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为了更好地拥抱明天,要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具有引领性的新产品,体现中国新知识和新价值。建立有利于国际化经济和文化资本发展的新模式,在区域社会和全球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从低价值生产迈向高价值生产,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全球城市價值链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战略[J].社会科学,2011,(10).
  〔2〕谢明瑞.《文创产业与都市更新-URS》,中国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财金(研)102-002号.
  〔3〕伍德珠.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误区[J].社会观察,2013,(1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收稿日期:2019-03-27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8SB0607);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基金项目(JY2017C0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facing new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ts business model and production mode are characterized by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mergence of production network.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riv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ociety, industry, space and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by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we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first, adhere to cultural ecology, that is, from cultural resources to cultural ecology; Secon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lanning, that is, from plann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cultural planning; Thir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reation, that is, from going out to go in.
  Keywords: Cultural Creativity;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Effec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20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