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文化群体差异现象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晓波
摘要: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代信任理论认为,信任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各类群体之间的信任文化是否存在差异呢?通过对广西实证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的群体其信任文化不存在差异,这与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别之处,由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中国的信任文化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
关键词:信任文化;性别;民族;宗教;政治面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61-02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曾经指出:“实际上,每一起商业交易都内在的含有信任成分,无疑,任何一种交易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经济落后很大一部分程度是由缺乏相互信任造成的。” [1]现代信任理论研究认为,信任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同类型的群体其信任文化是否存在差异呢?这正是我们力求去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信任文化。按照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定义,信任(trust)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2]。信任文化被看做人们支撑他们的信任赌博的基础之一[3]。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信任文化这一概念操作化为社会诚信评价这一变量。在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您对社会诚信状况的整体评价是什么?”选项有五种,一是很好,二是比较好,三是一般,四是不好,五是很不好。不同的选项代表不同的社会诚信评价,而社会诚信评价比较好的表达了信任文化状况。
2.民族。赵利生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以文化区分的,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3]我国有56个民族,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民族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别。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中偏下,但是它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并且少数民族人口多,信仰宗教的人口也比较多,对于研究不同群体的信任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意义[4]。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为1 155份,其中对社会诚信评价进行回答的样本有1 062份,占数据库样本总量的91.9%。其中男性样本529份,占样本总量的49.8%,女性样本533份,占样本总量的50.2%;汉族样本556份,占样本总量的52.4%,少数民族样本506份,占样本总量的47.6%。
二、信任文化群体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统计描述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的是社会诚信评价这一变量来测量信任文化。首先我们对社会诚信评价进行了统计描述,总共有1 062份样本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很好的样本有18份,占总样本的1.7%;认为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好的样本有185份,占总样本的17.4%;认为社会诚信状况一般的样本有723份,占总样本的68.1%;认为社会诚信状况不好的样本有112份,占总样本的10.5%;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很不好的样本有24份,占总样本的2.3%。从这些样本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样本对社会诚信状况的评价是一般,有少部分样本认为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好或者不好,有极少数样本认为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很好或者很不好。表明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合理,也反映了中国的信任文化处于良性的状态。接着,笔者分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对社会诚信评价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民族类别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类,宗教信仰分为信教和不信教两类,政治面貌分为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两类。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描述的是分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的社会诚信评价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哪种类别,其社会诚信状况评价的分布与总样本的分布相类似。
(二)非参数检验
由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都属于定类变量,社会诚信评价属于定序变量,所以笔者在分析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与社会诚信评价的关系时使用的检验方法是非参数检验[5]。通过非参数检验,其结果(见表2):
要分析社会诚信评价是否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以及政治面貌有关,主要参考三个数据:平均秩、Sig值和K-S Sig值[6]。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少数民族、信教与不信教、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的平均秩不同,意味着他们的分布有可能不同,但是其Sig值和K-S Sig值都大于α值0.05,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少数民族、信教与不信教、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他们的社会诚信评价有着相似的分布,也就是说,社会诚信评价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以及政治面貌无关。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是信任文化总体是处于良性状态,这与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信任文化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以及政治面貌无关,这与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研究也存在差别之处。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研究中认为,权力和宗教都可以增进信任文化[2]。但是他的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得到验证,其原因需要我们今后去探索。同时,中国的信任文化受什么因素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Kenneth J.Arrow, “Gifts and Exchanges”,Philosophy andPublic Affairs 1(Summer 1972):357.
[2]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 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33-176.
[3]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0.
[4]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批准号: 04XSH003)的数据库.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1.
[6]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5-176.
[责任编辑 陈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