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企业文化的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志荣,郭志兰

  摘要:企业的文化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员工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企业文化也是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非成文的行为规范,是员工的内在约束力,其较之规章制度等外在约束具有更好的效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其实是文化,企业文化同样能创造效益。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企业融入社会。
  关键词:企业文化;自律;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16-03
  
  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新的突破点在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指出的“经济竞争的最高形式是文化的竞争”。把文化力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高层次选择。企业文化力对企业运营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的合作效应
  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企业的团队意识,从而产生“1+1>2”的合作效应。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绩效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由于这些成员在企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不同以及其效用函数的差异,他们的努力方向是多元的;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整合、引导、组织和协调。企业是通过其组织制度和文化来实现这种整合与协调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技术、知识在生产中的普遍运用,单个劳动者技能的高度专门化,使得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操作技能和作业的熟练程度,而且取决于对不同人的劳动的分工协调。技术越进步,分工越细致,劳动者知识越专门化,对不同人的劳动的分工协调就越重要。古典经济学强调分工,他们认为分工产生效率,但是,这种分工是建立在人们工作之间的独立性很强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工作的依赖性越强,企业就越应该强调协调和合作。因而,在现代知识经济中,组织与协调能力正变为关键的经济资源,甚至是“今天唯一重要的资源”。因此,赫伯特・西蒙才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组织经济,甚至更多的是组织/市场经济,组织活动压倒了市场行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首要职责是创造财富,而在价值实现中必须要协调各种资源,协调生产和交换、分配和消费、协调企业内人际关系、协调与其他组织的竞争。同样是西蒙指出,协调不是一种善,而是一种必须[1]。然而,现代企业大多都面临着组织日益庞大、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现状。如何提升协调能力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企业界,企业文化对个体的群体化整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的组织与协调功能将使企业更有序。这是因为人们观念上或价值层面的一致同意的规则更容易让人遵循,更易于制造“1+1>2”的效应。
  企业文化能够催生出企业强大的能力体系。它是企业内所有员工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个人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企业中个人理性共同合作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群体经验的积累,它常常包括企业最初的领导人或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到的东西,并逐渐融入更多成员的理性思考,最终沉淀为组织内共同的道德原则,用来协调个人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形成的是群体合力,这种合力是不能还原的。因此,企业文化为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整合提供了天然的保障机制。它较之制度或契约在对企业内部协作的调节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是文化天生具有在团体中创造共同遵守的规则,进而能有效促进人的能动性的特性使然。因而,企业文化能够把众多的个体凝聚到一起,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体。成熟的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它能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
  二、企业文化的活力效应
  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企业活力。企业文化着眼于启迪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让每个员工都能持久、自觉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一些成功的企业看来,这个世界外在的东西――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法律制度,都不可能为人提供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员工暂时对金钱和权势的屈从上,但它不可能从屈从中得到员工真正的创造力和对企业的忠诚。企业短暂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企业持久增长的力量只能从员工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中获得,也就是从企业文化中获得。这种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而工作,从而促使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人的最大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他们会与企业共命运,并且竭尽全力使企业的长足发展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景。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个方面,总之,创新是企业经营的基础。而一切创新的基础是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则是一种内在的主动性行为和主动性理念,激发这种主动性创新行为的是企业文化。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一种无形力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因为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又往往会受到人们价值观念的支配。因而,能够成为员工共同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在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精神,最终会形成企业活力。
  三、企业文化的自律效应
  企业文化是企业非成文的行为规范,它能对员工形成一种内在约束。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而非外在强制力。它不同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冷酷性,而是对员工形成一种软约束,是员工自觉、自动遵守的行为规范,因而节约了实施成本和监督费用。企业文化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的基本原则,强调培育每一个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强调采用启发、诱导、对话与示范等方法对人进行柔性管理[2],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企业文化最基本、最有意义的功能是它能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企业文化会引导员工自觉地作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必然趋向协调一致。
  现代管理存在着诸多内在矛盾,如观念和战略的矛盾、集权和放权的矛盾、个人和集团的矛盾、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拥有知识产权的私密性和知识共享性的矛盾、道德与物质的矛盾等。如果这些矛盾都靠制度或契约来解决是非常不利的,企业制度与契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同时,在监督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付出费用。而利用文化规则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情况就不同了。人们对价值理念的遵守是内在的自觉行为,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禁忌等精神或物质符号在行为层次上都已转化为一种企业内共同遵守的规则――一种人际间默契而非契约的行为准则,这就像原始宗教中的图腾或戒律深刻地影响其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引用德国慕尼黑大学企业文化专家E・凯能在《企业文化的实践和展望》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任何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都不要把企业取得好的效益的希望寄托在体制协调、契约协调上,那会大大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反过来,如果建立了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企业文化,建立了一个职工的共同愿景,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有了高度认同的企业精神,那么企业的交易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处理上述企业内部矛盾时,文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而且,文化的整合功能也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文化规则确实具有神奇的功效,它是由舆论的力量和人的内心愧疚感来监督或保证实施的。任何违背企业价值观念的行为将会遭到人们的一致批评。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员工个人精神世界中价值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遵守这种一致的价值规则成为一种内心的吁求。
  总之,企业文化是一种维护企业内秩序的主要力量,文化规则形成员工的“自律”规则,较之制度或契约等“他律”规则,更能节省实施成本,同时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企业文化的竞争效应
  有人说,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其实是文化,企业文化同样能创造效益。21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的商品竞争表现为商品的文化竞争。商品的卖点主要集中于其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这种商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企业有形投入的结果,而是企业无形投入的结晶。
  第二,智力较量压倒了自然资源较量。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拥有资本和资源已不再是优势,真正的优势是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如今的新兴产业如微电子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等都属于脑力产业,从事这些产业的企业的着眼点是如何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因素。
  第三,企业的低成本来自于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员工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对企业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程度等多方面。
  第四,企业的技术创新较量的是企业的激励能力。新技术革命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快,企业只能无休止地推动技术创新。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如何促使员工把智力和知识注入到产品开发中、注入到创立名牌的实践之中、注入到企业管理之中。
  第五,企业占有和开拓市场竞争的是其形象力。最初,在商品比较匮乏时,企业占领市场是靠商品力;随后的发展又加上广告等营销手段,即销售力;近年来,市场上又出现了“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企业的形象力已成为企业较量的一个焦点,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觉地进行富有特点、独具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形象建设。
  第六,国际营销较量的是企业的文化沟通与融合的能力。面对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对市场造成的分割现象,企业的文化沟通能力被空前重视起来。
  上述企业文化竞争的诸焦点以及企业各种能力的培养均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应有内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企业文化都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正因为如此,美国企业文化专家沙因才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断言,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五、企业文化的融合效应
  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融入社会。如果把企业办成仅创造利润的机器,企业管理仅靠冰冷的面孔和无情的制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弱肉强食,企业经营靠无信和欺诈,那么企业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异化[3]力量,最终会被社会抛弃。而被社会接纳并认可的企业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诚信为本,树立了正确的经营宗旨。这要求企业在经营上树立一种一切为了顾客的思想,在生产管理中树立“零缺陷”思想,在销售管理上树立终身服务思想,而且在市场中倡导合作竞争,恪守商业信用,要履约、守信。
  第二,人性至上,铸造良好的人文精神。营造企业内部和谐平等的关系氛围,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为员工和顾客提供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
  第三,责任无限,实践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企业要发挥牵动作用,促进本区域内经济发展,考虑投资的社会效益,努力增加就业,消除社会负担。也就是企业要竭尽全力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社会提供效率。
  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具有上述内涵,并促使企业实践上述社会责任。企业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企业与社会之间,不仅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还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交流与沟通关系。最终把企业与社会连结起来的纽带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系,即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道敏.试论柔性管理对企业的要求与柔性管理的实施办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3]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