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程领导力中的效应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效应理论,如著名的“鲶鱼效应”“青蛙效应”“从众效应”等。效应论在广泛的经管类、营销类、心理学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凸显了效应论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课程行进中的一些事例和思考来谈谈课程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效应论的运用。
  一、木桶效应补短板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那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短板在哪里?我们先来听一则《小草的故事》。
  案例一:春天草长莺飞,孩子们纷纷在自然角里种植了自己喜欢的植物,不知什么时候一个木制红酒箱里悄悄地从缝隙处长出了小草,下班前百合班的周老师看到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春天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准备第二天带孩子们观察研究。第二天周老师兴冲冲地到自然角准备拿这个珍贵的长草的木箱时,发现草居然没了,怎么回事?一问:原来是百合班的保育老师,一早来幼儿园看到长草的植物,非常勤快地把杂草拔掉了,恢复了之前干净整洁的模样。这次珍贵的课程资源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出,给课程带来能量的不仅仅只是我们老师、孩子,幼儿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课程的能量组成,有时候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短板”也许会阻碍课程的行进和发展,于是课程“卷入式参与”成为了我们幼儿园课程的一个保障,通过课程动员大会,让幼儿园的老师、保育员、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每一位幼儿园岗位的人员都参与,听一听老师们的课程故事、看一看孩子们发现课程资源的雀跃,体验一下自己发现课程资源,提供课程资源的喜悦。通过一段时间的情境三步曲——情境体验、情境理解、情境融合下来,保安师傅能主动地把快递盒收集,厨房师傅把每天牛奶盒回收、洗净放到幼儿园的资源箱里,成为孩子们STEAM课程中工程E的重要的材料、保育员老师在擦玻璃窗时发现了一只蜗牛,会放到自然角观察区,看到班级门口满地的桂花,会组织幼儿去捡,特别有趣的是,紫藤班在一次认识南瓜的活动中因为孩子们都带着圆圆扁扁类似的南瓜时,保育员王老师想起自己家里有个像葫芦形状的南瓜,果然第二天引发了孩子们积极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随着课程意识的增强,呈现出全员卷入式课程参与的氛围,使得课程能量充盈充沛。
  二、音叉效应丰资源
  音叉效应指的是,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在建设课程人力资源手册上充分考虑了专业性、丰富性。首先动员幼儿园全员,包括家长、老师、工作人员主动报名,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特长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其次设立幼儿推荐组,让孩子们在了解、观察的基础上推荐出自己身边中有特殊才能、特殊职业岗位、特别专长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扩大了课程人力库的范围,最后成立教师考察团,搜索社区、幼儿园周边的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人员劳动力,如理发店、4S店技师,辖区内有一定名气的传统文化、非遗艺人等成为幼儿园课程志愿者。
  案例二:海星班在开展《飞机》的课程中,幼儿对飞机驾驶室内的仪表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找寻图书、照片后大概了解到一些仪器的功能,但因为缺乏权威专业人员的讲解,老师和孩子们还是觉得不甚满意。翻阅人力资源手册时发现小班新生中有一位家长登记着飞行员的职业,于是老师和孩子们向这位新生爸爸发出了参观飞机的请求,经过这位爸爸的沟通和努力,孩子们拥有了一次前往军用飞机场参观飞机的机会,并在飞机上仔细聆听了飞行员爸爸关于飞机内部构造和仪表台仪器的一些介绍。
  这次出行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课程人力手册的强大作用,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在恰当的时机里让合适的人给课程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蚂蚁效应聚合力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每个个体都是为了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林或一幢幢高楼。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我们将幼儿园里的教师分层定位、各司其职,成立“课程共同体”聚力保障课程顺利优质地进行。
  案例三:如开展《秋天》主题课程前,新手型老师询问、记录孩子想了解秋天哪些方面的问题,老师进行归纳整理后形成问题网络图。骨干型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问题网络图和幼儿园教育价值取向,设计秋天的思维导图、解读主题目标、实施路径。如小班关键目标放在认识应季水果和秋叶变化上,实施的路径分别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材料、主题环境、家园互动几个方面进行实施;成熟型教师分别成立学科项目组,如科学组、语言组、艺术组等,根据自己相应的学科,分别进行细化准备;照片里就是语言项目组经过分析讨论后的关于集体教学、区域、环境创设、语言游戏等方面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研究型教师全程跟进,用微信群、现场指导等手段跟踪课程的开展,破难题,强指导,镜面反思,引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拐点、注意点。
  五组不同能力不同层面的教师团队:新手教师寻找孩子的关注点和经验层,骨干教师打造课程的脉络和走向,成长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细化课程实施载体,研究型教师破解难题。大家相互配合,和谐共进,使得课程推进中发挥了合力的威力。
  最后我想用蝴蝶效应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变化就是从最初的”一点”开始如同蝴蝶效应呈示的亚马逊河畔的蝴蝶扇了下翅膀,却引发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样,也许我们一个微小的行为,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让我们一直行進在课程的道路上,发现课程带来的美好,最后谢谢聆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7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