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在于它的升华和再创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体验中有所获、有所感,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课程;文化;小学生;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7,G40-012.9,O62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015-01
  德育工作是将一些社会道德要求和规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仅仅是为了传承而传承的简单复制,还在于它的升华和再创造。活动过程以“体验”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体验中有所获、有所感,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一、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的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它是人们用来帮助了解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是发端于农业却涉及诸多方面的科学规律与人文现象,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劳动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在农耕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它的宝贵价值值得一代代人去学习和传承。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以简短、押韵、朗朗上口的一两句话总结概括的经验结晶,大多的农谚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的时间,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播种的恰当时间。农谚不但内容丰富,方便实用,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还有着同样丰富的创造,具备朗朗上口、容易记诵的特点。
  二、导向功能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任务是使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要让学生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它是一種人文教育,重在传统人文精神理念的传播,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将二十四节气课程融入学校既有课程,将节气文化教育的责任扩展到各科目,从而改变教学策略以及学校文化,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气文化的兴趣,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带动家长,带动更大的群体将这些已被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重拾起来。
  三、实践功能
  学校将二十四节气的探索活动与社会实践融合,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活动提供支持。走访乡村田间是“走出去”的典型活动方式,包括:参与农耕活动、踏青等。参与农耕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作物的种植、采摘等活动过程,学习农耕技巧,学会使用农具,亲近自然。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不同季节对应的农作物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前后正是多种果树进入花期的时候。例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进行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让远离农村的城里孩子也能传承祖辈的丰富的农耕经验,亲身感受节气文化的渊源流传。
  四、教育功能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可能是不识字没上过学的“文盲”,但是问起他们节气和农谚,他们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好半天。有些孩子总看不起农村的老人,觉得他们没文化,可真的采访了才知道,原来他们懂的远比自己多得多,二十四节气里暗藏着这么多的奥秘。通过活动,这些孩子对老人们也都另眼相看,对等待他们继续探究的二十四节气的奥秘更是叹为观止。
  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过程中,校方、学生及家长三方共同参与,例如:各种形式的郊游活动,老师会通过向家长征集交通支持和管理协助,活动过程兼具亲子活动的特点,家长和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家长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孩子年龄段的学科基本内容和要求,学生则通过活动增加对父母、同学的了解,收获到更多非课堂上能习得的知识与经验。
  五、审美功能
  优美的自然景观能够激发学生对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纯朴多样的农耕、民俗文化,朗朗上口、包罗万象的农谚,还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也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素材。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成果展示,学生可以以精美的手抄报展示各个节气的不同色彩与景象,搜集、拍摄各具特色的节气图片,编排出形式多样的包含地域风情的节气歌谣、舞蹈等。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经历了千百年才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内容庞杂,范围可超过了一门学科。在当今全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相对淡薄的背景下,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通过课程更好的发挥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节气文化的探索者和传承人,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践行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华星.岁时民俗片《二十四节气》编导思考.民俗研究,1988(4).
  [2]刘林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科教导刊,2012(2):244-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1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