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明扬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不容乐观。高校应参照企业的用人需求,从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对选修课重视力度;结合外贸从业资格证书取得,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这五大方向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应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46-02
自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严重经济大滑坡,海外需求骤减,引起我国出口急剧下滑,国际贸易量萎缩,由此而引致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遇冷。在麦可思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中,国际贸易专业是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未能就业排名的前10位专业之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堪忧。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现状考察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贸易类工作。外贸业务员/国际贸易专员/外贸销售/进出口业务员等因企业而别称呼不一,但工作方向基本上是寻找并联系客户、利用电话或者外贸函电和客户交流商谈相关事宜。此类工作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善于沟通、长于创新,同时,作为与国外客户交流的媒介,此类工作对大学生外语能力要求较高。
2.报关、报检、货代类工作。这些职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一般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即可入职,但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职业证书。对于部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所聘职员有限,这些职位还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操作外贸单证的整个流程,对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3.翻译及国际商务谈判类工作。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高,凭借其自身在外语方面的优势,能在笔译、现场口译、国际商务谈判等岗位和跨国公司里谋得职位。此类职位大都要求毕业生精通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部分企业在注重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而了解国际商业惯例、熟悉国际商务礼仪并能够做到跨文化交际的毕业生,则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4.初级财务类工作。国贸专业的部分课程与财管专业的课程相通;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保险等国际实务类课程,也与银行、保险和会计公司部分业务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一致;加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较强,所以在外资及涉外企业从事初级财务工作也是毕业生就业去向之一。要想进入此类企业,毕业生除了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若能考取CPA、CFA或ACCA等证书则更会增加入职筹码。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趋势预测
由商务部颁布实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预示着对外贸易经营已从原来的审批制过渡到现在的登记制,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和指导文件,外贸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中小型外贸企业甚至是个人均可从事外贸。这意味着中小外贸企业必将迅速增多,而这些企业的规模小,聘用的职员数量有限,所以希望毕业生入职后马上就能承担起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了解外贸流程,熟悉相关单证,对外贸业务的实际工作有一定掌握;同时在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便入职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迅速成长,尽快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三、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力的建议
1.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目前,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部分高校课程改革却没有跟上形势,课程设置上仍沿袭旧有模式,理论课比例过大、实践课比例过小,由此引发的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是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毕业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就业,不得已而选择相应的就业再培训机构进行“回炉”学习。这些就业再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紧跟企业用人需求,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反而得到学生和企业的很大认同,倍受推崇,值得部分高校认真学习。因此,高校应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参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教学计划,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调整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专业课实验部分及实训环节的学时;同时,针对实训设备陈旧、实验室教室紧张等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大经费投入来购买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设备,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硬件基础条件。
2.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力度
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认为,“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为当前社会最为紧缺的三类人才。而在这三类人才的培养中,选修课的作用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选修课的位置也没有摆到应有的高度。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侧重的是知识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深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多角度、深入性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选修课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复合型和外向型的紧缺人才的培养拓宽渠道。同时,选修课的课堂较小,学生数较少,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为重要的是,选修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科目优势及职业规划来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目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科目,科学平衡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优化学生的多元知识结构,以期增加学生毕业时的就业优势。
3.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相结合
外贸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高,大专、本科学历即可入行,但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入职的一个重要砝码。毕业生持有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在很多时候就是获得了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外贸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相融合,为学生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同时,高校可结合本校情况,对于考取外贸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考虑相关课程或某科目课程的部分免修,以此来激发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
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
高校应改革以往的单一理论考试而导致的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复习的状况,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由单一的理论考试逐步推广为多样的综合考试,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考试内容则突出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最终成绩由单一的卷面成绩改成由卷面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实训考试等多个环节组成,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合理提高对学生实践环节、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比例;可结合学校学科实际情况,适当设置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竞赛和科研实践等活动,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计算学分,对于特别优秀者,可考虑相关科目的免修及抵算学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
5.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及重要指标之一。高校要想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社会需求是最为了解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使教学内容与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实战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独立思考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自我消化能力;同时,学生在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的相互磨合中,可以切实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氛围,提升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2] 李克辛,张晓丽.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2):197-198.
[3] 宗雪萍.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及构想[J].黑龙江教育,2008,(21):126-127.
[4] 刘红燕.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4,(18):36-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