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若干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玉贵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并结合财经类高校的实际,探讨了在财经类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在财经类高校语境下推进通识教育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63-03
  
  引言
  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国务院审议并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规划纲要的出台,显然是对当前我国教育乱象的积极回应,并试图探索求解之道。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必须明确何为专业教育,何为通识教育,以及何为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
  一般而言,专业教育是在专业学校进行的专门训练,通过这种正式的方式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培养专门人才。关于通识教育,尽管对于其内涵有不同的看法,但还是形成了相当的共识,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思考、有效的交流、正确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在生活中做出适当判断的能力,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发展学生的心智以及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与通识教育的诉求是内在统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对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适当定位,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通识为本、专业为末”,通识教育更关乎大学教育的本质,而专业教育则更关涉器物,因而通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关注的重点,至少应该与专业教育取得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在当前高教理论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但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专业化教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地位不彰,尤其在专业性大学,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大学职业化的倾向更为明显。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纯粹专业化教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格完善、知识面广、适应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因而,大学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的理论争鸣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动态表明,大学教育必须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尤其注重通识教育,而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
  财经类高校作为大学专业化教育的重要领地,无疑也存在由于过度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因而,探索在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寻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对于走出纯粹专业化教育困境、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上文所说,当前中国高校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定位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但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些问题暴露在财经类高校中也具有自身的特征,表现为片面的专业化教育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形势更为紧迫。
  众所周知,当前的社会氛围浮躁而功利,物质欲望甚嚣尘上,财经类高校处于这样的外部大环境中也容易急功近利,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由于财经类高校很多专业都是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之下能够带来较高回报的所谓“显学”,其受社会风气负面影响更甚。一方面,学校在办学的时候不得不更多考虑“市场因素”而开设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和出于实用的考虑,对财经类高校特别是其中的“显学”专业趋之若鹜、青睐有加。当前财经类高校招生分数线普遍较高,而其中“显学”专业的分数更高就是明显的证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财经类高校带着很明显的功利目标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被动适应社会,而不是主动引领社会;学生也是带着功利的目的而不是带着理想来学习,认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就业和挣钱,而不是汲取知识,提高素养,完善人格。
  由上可见,社会环境因素与财经高校专业属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教育具有肥沃的土壤,学校偏爱专业教育也似乎理所当然。但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教育非常浮躁,学校、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人们似乎不愿作必要的等待,教师和学生工具化渐成现实,学校的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而且这种现实和倾向已经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主要表现在:由于学校过分强调财经专业教育,学生的非专业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很多同学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具有必要的理想主义情怀,也没有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意识,不同程度地变成了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和浑浑噩噩的实用主义者;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缺乏明确目标和良好人格,没有形成必须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因而学生大面积心理脆弱,对未来和人生充满迷茫,对社会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观点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挫折毫无合适的应对之策,往往容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
  追根究源,财经类高校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甚至无视通识教育。因而,当前的中国财经类高校应该在教育理念上拨乱反正,在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在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花大气力提升成为教育短板的通识教育的地位。唯如此,才能避免财经教育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行越远,才能逐步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才能造就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拥有一个自由、高尚和幸福的生活。
  二、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
  (一)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专业教育观念已经习以为常并日益固化。人们对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后果没有进一步的认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实践且在中国也具有重要进展的通识教育理念熟视无睹,认为通识教育是文理综合型院校的“高级游戏”或“奢侈游戏”,与己无关,对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过度强调财经专业教育而出现的一些现象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归根结底还是学校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二)缺乏推进通识教育的保障机制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财经类高校缺乏推进通识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这种制度上的缺陷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校自身缺乏对专业财经教育效果的评估机构,也很少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来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做出科学的判断。这种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学校无法及时跟踪学校的培养效果,也无法根据科学的评估报告适时对既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动态调整,因而丧失了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甚至是重大方向性问题的纠偏机制,结果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远。
  其二,财经类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应有考虑。按照我国通识教育的践行者复旦大学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界定,通识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六大模块的内容: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但在财经类高校主流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绝大部分课程都是财经类专业课程,很少有文史哲方面的课程,而这正是通识教育内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即使是点缀性的通识类课程,也仅仅安排在大学低年级,而且,由于学校人为地把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或者是考试课和考查课而没有起到通识类课程应有的作用,因为通识类课程在财经类高校往往都是选修课或者是考查课,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必修课比选修课重要,考试课比考查课重要,客观上导致通识类课程的课堂安排显得粗糙和随意,通识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学校基础条件的制约
  财经类高校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专业教育色彩,长期忽视通识类课程的重要作用,导致通识课程及其授课教师在财经类高校长期进不了教学科研主流,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尽管当前中国财经类高校已经不再如以前那样只有单纯的财经类专业和院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财经类高校已经陆续出现了人文学院、法学院乃至于艺术类学院等,学校的综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种边际改变还没有从根本上为财经类高校提供推进通识教育所需的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因而,当前财经类高校全面推进通识教育难免面临基础条件的极大制约。
  三、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出路
  尽管上文已经论述了当前财经类高校推进通识教育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但这不应该成为不推行通识教育的理由,由于通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财经类高校必须正视自身的缺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采取相对灵活以及潜移默化的综合措施,走出一条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
  (一)发起通识教育大讨论,营造崇尚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通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摒弃唯专业教育是重的错误观念,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由于财经类高校对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发起通识教育大讨论,营造崇尚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而讨论的起点应该是如何定位财经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财经教育应该成为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有机统一,为在财经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指明方向。通识教育大讨论不仅应该在学校层面、教师层面进行,还应该广泛发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通识教育大讨论中来,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树立一种崇尚“真、善、美”的道德伦理观,为实施通识教育创造舆论和环境条件。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提升通识类课程的地位
  为了贯彻通识教育的思想,应该在制度设计上建立并不断丰富通识教育实施的保障体系。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发挥财经类高校自身优势,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对现有本科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度整合。这一调整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适当增加一般通识教育类课程,提高其在整个本科培养计划中的比重,逐渐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取得必要的均衡;二是提高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地位,让通识教育模块中的一些核心课程逐步变成“考试课”或“必修课”,改变通识教育类课程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三是发挥财经专业优势,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内容的结合上做文章,打造一批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课程,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三)提高教师开展通识教育的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支持平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但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财经类高校现有的师资条件不足以实施广泛深入的通识教育,而且由于现实的缘故,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引进大量的通识教育师资,因而提高现有的教师包括财经专业教师的通识教育能力是财经类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进路。
  客观上,在财经类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可能包括通识教育的成分,但这往往是无意识的,没有形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因而,财经专业教师应该具有通识教育意识,学习人文社科典籍,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增强自身的内涵和气质,减少自身的浮躁和功利,并赋予课堂教育更多的通识内涵,通过专业教师的率先垂范和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有效。事实上,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艺术修养来增强教师的通识教育能力,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四)积极开展通识类讲座
  通识类讲座的开展也是在校园内营造通识教育氛围、落实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高质量的校园讲座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然而当前财经类高校开展的讲座普遍地集中在专业类讲座,当然,这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正如上文已经论述的那样,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这些财经类讲座,还必须有些人文社科,特别是政治、文化、历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讲座,因为从性质上来讲,人文社科为体,财经科学为用。因而,财经类高校应努力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更多的通识类人文讲座,这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思维,提高人文素质修养。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达到通过通识类讲座来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类讲座的开展应该逐渐常态化和机制化,确保可持续性和长期效果。
  (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也可以是财经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生活,开阔视野,而且更重要的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直接接触,近距离感受一个真实的世界,让学生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远非完美,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为消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这种认知和情怀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定位自我,而不是在毕业以后面对不完美的现实不知所措、进退失据、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产学研相结合,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参加集体“三下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 黄进.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3] 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4] 李硕豪.试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5] 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6] 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LIU Yu-gui
  (Finance college.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 233045,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current our higher education in general appear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knowledge, and combining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to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n this basis, and analyzed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of educa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mad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alks finance and economics to education.
  Key words: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speciality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