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智,文 波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形式,最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成都乡村旅游,更是火爆异常,近期又在打造田园城市。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不得不令人关注。只有做好详细规划、科学引导、完善配套,才能在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持好生态环境,做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9-02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包含多级生态子系统及多级要素,这种多级、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该系统具有系统多层次和复杂性特点。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结构形式和复杂程度差异很大,由此形成该生态系统多样性特点。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与周边大的旅游环境、城市或大景区存在一定的物资、能量和信息联系,并依赖地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由此表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既是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又是个具有封闭性和地方性的生态系统。这种地方性、资源依托、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极易受人类旅游开发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具有不稳定和脆弱性特点。
  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中心,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物产丰富、山水秀美、自然风光旖旎多姿,有众多生态环境优良的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这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成都,地形多样,地理特征差异明显适合开展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形式。同时完善的交通体系,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已成规模的基础接待设施,都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成都乡村旅游的代表“农家乐”,其所在的地方一般或是自然环境宜人、风光秀丽,或是适合开展一些比较舒缓的能放松心情的项目,如游泳、垂钓、棋牌等,或是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或者兼而有之。这种幽静的、清雅的、舒缓的氛围和环境对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近年来,随着成都平原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成都平原的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从而造成了成都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局部、小范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这样整体范围内的生态关系的连接就会脱钩,结果是整体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量的攫取,不合理使用,从自然界获取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值能力,并且排入自然界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值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受到破坏。
  同样,随着成都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十年来,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上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05年,成都已经拥有“农家乐”5 59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00家),星级乡村酒店两家,旅游古镇6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以农业旅游为主体的国家A级景区3个,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3个;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9万人;接待游客2 038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2006年4月12日在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授予成都“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在这样可喜的发展状况下,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
  1.城市化倾向明显,原生态日益丧失。由于缺乏专业认识和规划,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盲目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劳神费力、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如龙泉和郫县部分农家乐在早期发展时,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垄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虽然早期发展时获得一定收益,但是随着三圣花乡、北湖等众多大型生态化农家乐群体的崛起,这些失去乡村旅游特色的农家乐前辈们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规模和数量都日趋萎缩。
  2.层次单一,缺乏深度。目前乡村生态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深层次的乡村采风、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生态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造成成都周边乡村旅游资源重复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农产品上市时游客如蜂,农产品下市时清冷无人,比如龙泉的枇杷沟、桃花沟里面的一些传统农家乐,基本上都属于水果上市,花开时节人头攒动;水果下市,花朵凋零时,门可罗雀。荷兰PUM专家组织的旅游专家内莱客・布鲁伊斯(NellekePruijs)也曾经针对三圣花乡在花卉较少的淡季如何经营农家乐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担忧和看法。
  3.环境卫生较差,生态污染严重。在成都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使游客望而却步。每年,成都“农家乐”中,由于餐饮卫生而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2003年,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成都锦江区三圣乡开幕时,花博会主会场附近只有十几家农家乐,这些“农家乐”规模小、设施差,卫生状况就更令人担忧了,基本的“防蝇、防鼠、防尘”措施都没有。因为又地处城郊接合部,经常停水停电,消毒柜、冰柜运转不起来,群众投诉举报菜品质量是常有的事。最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经营者们的重视,成都近郊农家乐的卫生状况大有起色,但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家乐中,卫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4.游客环保观念淡漠,旅游污染仍然存在。经过多年的强调、引导和教育,中国游客中的环保观念日益增强,不文明行为大大减少。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少游客由于个人环保意识淡漠,行为不检点,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乱攀乱摘,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等。每年龙泉驿桃花开放时,一些游客赏花时都会乱折桃花枝,这不仅损坏了桃树的美观,还对以后的果实产生影响。2007年春,当地万家桃园等农家乐老板为怕游客再乱折桃花,联合在桃林中挂上了“不要乱折桃枝,乱摘桃花。请文明赏花”的文明倡议牌。崇州市三郎镇欢喜村,坐落在青山秀水之间,是去避暑胜地九龙沟的必经之路。每年6―8月,都会有大量城里游客到这里暂住、旅游,高峰时每天高达上万人,排泄、废水、汽车废气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有甚者,部分旅游者缺乏游德,偷玉米、糟蹋庄稼、乱丢垃圾、随意小便,让当地村民非常反感。
  面对成都周边如此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如此下去,我们这个全国乡村旅游的模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还能坚持多久。因此,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生态管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首先,要对成都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统一规划要求。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中,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类别,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强化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要求,做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凸显特色,使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形成指导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近年来,成都相继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地方标准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2005年底,成都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这些标准,明确提出农家乐经营户其就餐环境、垃圾处理、污水和油烟排放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在星级农家乐评定中予以“环保一票否决”。

  其次,科学引导。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乡村生态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农民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有目的地逐步实施旅游发展。避免农民自主开发乡村旅游,造成随意盲目,定位不准,破坏性开发的状况。政府一方面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农户改厨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红砂村、农科村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有特色地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把乡村旅游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比如四川温江县万春镇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民在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开辟“农家乐”。再比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的柏合镇,是著名的“万亩观光果园景区”,这里种植水蜜桃、枇杷、梨、葡萄等优质水果近8万亩,具有“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美誉。依托水蜜桃、枇杷、梨、葡萄的产业,发展了一批以生态餐饮、客家乡村美食为主打特色的“农家乐”,每年以春观花、夏尝果,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的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2004年4月11日,柏合镇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境内遍布“农家乐”200多家,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1 000万元,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对于保护乡村生态也非常关键。大量游客的到来必然会对乡村的生态造成严重负担,如何把这个负担减到最轻,让乡村生态能和谐发展,就必须完善配套设施,做好游客接待,垃圾、污水处理等。成都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载体,在水、电、道路、交通、管网、电讯、标识、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方面,促进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改善基础设施,投资9 100多万元。锦江区“五朵金花”采用人工湿地排污,污水经过湿地,变得清花亮色,可以再利用,浇花灌菜擦地板都可以。这就像一个大胃,吞进去废品,消化分解后吐出来宝。这种“生态治污”的新方法,解决了一些分散的农家乐和农户的治污难题。
  
  参考文献:
  [1]董庆佳,袁力,刘雪莲.成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及特色研究――兼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
  [3]江山,邹志荣.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4]王增敏.马敬桂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5]廖静娴.“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6]王秀红.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7]农家乐的缘起与成都乡村旅游的演变[D].成都:成都市旅游局,社科院,2006:8.[责任编辑 安世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