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内部控制审计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九民

  摘要:首先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作出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方法及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的编制。以此说明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93-02
  
  一、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概念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就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依存的软硬环境的各项因素运作状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和分权制衡;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责任,监事会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的执行和完善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情况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内容就是评审内部控制系统五大要素的内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方法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在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容与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常规审计程序,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收集尽可能多的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切合实际审计评价方式,最后编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审计方法,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结合实质性测试的方式进行。其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简易、快捷的审计调查法。审计人员事先设计审计评价所需要调查的一系列问题,可按审计评价内容分类列卷,如控制环境类、控制活动类等内容的单项提示;还可再分列出所要问卷的子项目。例如,调查货币资金项目情况,可列示:出纳是否兼管稽核和收支账目?支票与印鉴是否有不同人管理?会计人员是否均持有会计证等一系列(或更多)具体问题,使审计人员对相关内部控制概况能有较多了解。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比较肤浅,得出的答案只是“是”或“否”,可信赖程度较差,并非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能作为初步调查的手段。
  2.座谈询问法――由审计人员召集对被审计单位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相关人员(单独或组群)座谈询问各项内部控制情况;对内部控制可以有问有答,有来有往,深入地询问、探讨、分析。这种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比较深入细致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并记录和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
  3.审阅文档法――审计人员查阅被审计单位总体任务目标(计划)、地质项目(工程项目)预算、财务预算、财务报告、统计报表、重大经营决策程序的规定、部门职责范围、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分工等内部控制相关各要素的文档载体,以及必要的原始资料,据以考察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并予以评价。
  4.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经营生产活动各方面业务循环的实际情况,深入现场观察生产流程与秩序、经营项目业务流程与秩序、物流循环程序与仓储物资管理秩序;验证会计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抽样验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目、会计凭证、实物(或货币)内控程序,是否合法、正确、严谨、有效。
  5.重复执行法――所谓重复执行是审计人员选择适当“样本”,即按照被审计单位某一项业务循环固有的轨迹进行重复执行,实际验证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健全、有效程度及其主要控制点的严谨性、适当性以及发现其缺陷所在。通常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1)通过货币资金收支,测试现金流转控制状况。除对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和牵制作用等项应认真关注外,并验证库存现金及有价证券是否定期盘存和指定人员监盘(应审验盘存表)、银钱收据的使用与事后的管理等控制环节是否严密等。对银行存款各账户每月是否取得银行对账单,对于双方存款余额的差异是否核对清楚,并对时间差异是否编制相应的“余额调节表”。(2)通过物资流动渠道,测试物流循环控制状况。如采购预算审批与采购方式选用与领导授权;有无询价与比价的监督程序;物资验收入库控制程序是否严密;采购与仓储岗位分离及仓储保管责任制度;物资出库审批授权的制约性;定期盘点情况及盈亏处置的合规性等控制环节验证。(3)通过业务(劳务)销售收入及价款回收测试业务循环控制状况。如业务(劳务)销售合同签订授权与管理;发货票等票证的使用、稽核、回收、管理监控;价款折让的授权及价款回收责任的控制验证。(4)对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计算、摊销、分配的真实性,是否遵循了财务制度和会计方法一贯性原则进行实际抽查验证。(5)对各项期间费用支出审批授权及其审批额度权限的划分控制情况,测试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的控制程度进行实际抽查验证。(6)长期投资是否纳入规范核算,投资的权益是否得到严谨控制,长期投资盈亏处置是否遵循“权益法”,并及时结算和转账,保持投资权益的有效控制。(7)审计人员认为有利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其他必要采用重复执行法进行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其报告模式应该采用“详式”的审计报告模式;除具备《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规定的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内容外,应说明被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概况、审计评价依据;报告正文的重点内容是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健全、有效程度和存在的缺陷。
  审计评价内容,如果是按《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的“五要素”内容全面进行审计评价,应按要素项目分类报告审计评价意见;如选取其中某几项要素内容进行审计评价,则应说明选取的原因,也应就已审计评价的要素项目分类报告审计评价意见。“控制环境”要素是《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的“五要素”的制导性要素,是审计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除分类提出评价意见外,审计人员应针对其各业务流程的薄弱控制点及其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有条件的审计组应写出“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建议书”,随审计报告一并递送。
  四、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意义
  1.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机制和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包括地勘单位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地勘单位作为全国性的产业体系,既是事业单位性质,又具有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特点,具有较大的强化控制空间和控制需要。所以,地勘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是提高被审计评价单位管理水平和拓展内部审计运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2.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由于各审计主体的性质不同,各自的侧重面不同。社会审计主要着眼于被审计单位健全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以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而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内部经济监督机构,首先着眼于单位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去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与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表现,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预防疾病,健康强体”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3.内部审计是一个单位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而不是内部控制程序与方法的设置者和执行者,而是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程度。所谓旁观者清,会比较客观、敏锐和清楚地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从而,通过审计程序推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强化,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是一种客观审视和助力推动的作用。而且内部审计由于有对本单位的审计实践经历,最了解其实际管理状况,最有利于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性的建议;即便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也可能产生画龙点睛之效。
  4.拓展审计空间丰富审计范围。由于内部审计较长期间囿于于财务审计,审计空间相对狭窄;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将使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领域拓展迈出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也是内部审计重心的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从而,丰富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5.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必然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质量,也会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降低内部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Robert R. Moeller .Brink’s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第1版[M].李海风,刘霄仑,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高雅青,李三喜.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