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 冬

  摘要:婚恋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恋爱、婚姻问题的一种基本的看法和态度,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随着大学生中恋爱现象的日益普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进行分析,提醒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和行为决不能简单的回避或漠视,而是应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以消除其不利因素和影响。
  关键词:婚姻;恋爱;大学生;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258-02
  
  目前,大学生恋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婚恋问题是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05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款。这成为国家管理部门首次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的默许,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业,走好今后的人生就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介入,结合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实际特点,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婚姻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丰富和引导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随着大学生的生理成熟,其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大学生活环境相对于中学时代是最为宽松的,大学生相对获得了比较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同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就不可避免地有新的变化。
  1.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决定了恋爱目标以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恋爱动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1)好奇所致。追赶潮流。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对于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来讲,恋爱具有刺激特异性,有很强的诱惑力。大学生正处在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年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他们总是跃跃欲试,有些大学生甚至会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2)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造成一些大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长期目标把握不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遵循什么,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而在恋爱中,有人共同来分担这种情绪,从而缓解了压力。(3)远离父母,感受亲情。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深受父母疼爱,现在远离家人,倍感孤独。找到一个恋爱对象,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暂时摆脱孤独,感受爱情、亲情的温馨。
  廖轶等对南京高校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另外,选择“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打发无聊时光”、“舒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随大流,不落伍”这四项的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与我们长期倡导的“选择人生伴侣”的恋爱动机相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够纯正,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不成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在精神上有些空虚,从而选择另一种方式来改变生活。
  2.对“性”的态度更为开放和宽容。在当今大学校园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两性关系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因为,随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尤其是性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杨南丽对云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随机问卷调查,结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对性的态度较为开放和宽容,认为“性”是个人化的活动,不应以道德和法律来衡量。在“如果有爱情,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性行为吗?”的选项中。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65%;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4%,选择“无所谓,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8135%,选择“不可以,这是不道德的”仅占22.42%,选择“其他”的占11.14%。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观成因
  
  大学阶段正是人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因此会有性的欲望和需求,这是恋爱的生物学基础。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既能广泛接触到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中两情相悦的故事,又能实际体验QQ聊天、网婚等网恋游戏。传统的指南和一些人的“网络”心理似乎正在兵分两路,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地在今天接受着新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许多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
  1.社会因素。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从“大一统”转向“多元”,从禁锢转向开放。传统婚恋指南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冲击,大学校园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作为接受、推广互联网的积极力量之一,受西方思潮、网络垃圾观念的冲击更为强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在乎天长地久”,传统性观念的抛弃是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同居现象越来越多的最大成因。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空间的扩大,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世界观,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社会领域内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宽容性,容易使人们突破传统,得到心理压力的缓解,各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日益得到社会的默认。国家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政策,经历由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的转折。如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经普遍地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在上述大气候下,大学生恋爱现象不足为奇。
  2.个人因素。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
  3.教育缺位。这几年,各大高校猛烈扩招,但高校在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时,并未及时跟上后勤服务等配套措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没有明确的态度,缺少平时的引导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三、高校德育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婚恋误区
  
  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提醒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和行为决不能简单的回避或漠视,而是应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来消除其不利因素和影响。鉴于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在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加强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和爱情道德的教育。
  目前,高校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内容简单。许多教师也对这一问题的讲解缺乏科学精神,蜻蜒点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显然不适应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观的教育引导。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道德价值多元化对中国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首先要组织力量对校园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探讨;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加强性道德教育,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禁欲,更要反对纵欲,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增强大学生爱情责任感,扭转顺其自然的恋爱观和宽容的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责任是爱情的伴生物,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生儿育女,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对方的义务责任。因此,具体教育中要着重加强传统道德的教育,引导他们自重、自爱、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1]廖轶,李婧,李纪滨.南京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7,(21).21-25.
  [2]杨南丽,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82-84.
  [3]李薇菡,郑娟.开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道德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5.
  [4]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现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9-10.
  [5]周庆行,文晓璋,高飞,杜娟.当代女大学生婚姻观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6.
  [6]金乐.当前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分析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19.
  [7]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田.中国学校卫生,2006,(8):699-700.
  [责任编辑 陈凤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