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业梯度的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雯

  摘要:厦漳泉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三市若能以城市联盟为契机,各依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考虑到工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理论,利用产业梯度系数的测算方法重点对厦漳泉城市联盟的工业各行业进行分析,找出该地区三市各自的工业优势行业,并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提出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及构想。
  关键词:产业梯度;产业分工;优化取向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09-03
  
  2004年8月,以“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的厦泉漳城市联盟已经启动。但就目前来看,三市的经济发展仍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粗放的自我孤立的发展模式, 还未按照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若三市能以城市联盟为契机,各依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无疑将极大提升地区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 推动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提升, 进一步发挥其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因此,实现厦漳泉城市联盟的产业分工既有现实需求,又具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研究理论及方法
  
  区域分工理论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综合,该理论认为,区域分工的基础是要素禀赋不同导致比较优势的差异,进而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区域分工上存在产业梯度,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带来生产的专业化和高效率,也促进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梯度。而产业梯度又对区域产业分工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实践看,大体可以通过衡量产业梯度的产业梯度系数来判断某个地区的产业分工取向,当然还应综合国家政策、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情况来具体分析。产业梯度系数的具体公式为:
  比较劳动生产率,就是地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整个区域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的值,它反映一个地区相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技术、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低于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如果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而区位熵是表明某地区某行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指标。区位熵大于1,表示该行业为该地区的生产专业化部门,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当区位小于1时,则是非专业化部门,在区域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因此一般来说,地区某一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产业在整个区域处于高梯度,小于1 则说明处于低梯度。产业梯度系数的高低可大体上判断产业优势的高低,并以此作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的依据。
  
  二、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分行业的梯度分析
  
  随着我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对厦漳泉地区的工业分工情况进行分析,是研究该地区产业分工的重点。故本文拟把重点放在对工业的研究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熵及产业梯度系数等指标,对厦漳泉的工业分行业的梯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厦漳泉三地工业的优势行业,并以此作为三地工业主要行业分工取向的依据。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厦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36)、农副食品加工(1.74)、化学纤维制造业(1.4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1.34)、烟草制品业(1.28)、橡胶制品业(1.25)、饮料制造业(1.21)、通用设备制造业(1.03)。
  泉州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3.0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2.53)、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1.78)、造纸及纸制品业(1.6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63)、专用设备制造业(1.60)、木材加工及制品业(1.5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9)、塑料制品业(1.4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0)、食品制造业(1.31)、农副食品加工(1.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9)、化学纤维制造业(1.0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8)、家具制造业(1.0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
  漳州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1.81)、金属制品业(1.41)、通用设备制造业(1.21)。
  从三市工业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数量看,厦门有9个,泉州有18 个,漳州有3个。总体上看,呈“泉州―厦门―漳州”的梯度分布态势。
  (二)区位熵分析
  厦门相对于全省,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2.73)、橡胶制品业(2.21)、烟草制品业(2.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98)、仪器仪表及文化(1.8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1.7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2)、化学纤维制造业(1.4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41)、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1.39)、金属制品业(1.25)、通用设备制造业(1.05)。
  泉州相对于全省,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14)、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9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65)、纺织业(2.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1.94)、造纸及纸制品业(1.67)、食品制造业(1.3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51)、专用设备制造业(1.39)、化学纤维制造业(1.17)、塑料制品业(1.0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1.05)。
  漳州相对于全省,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家具制造业(3.89)、金属制品业(3.45)、通用设备制造业(3.34)、食品制造业(3.33)、农副食品加工(2.82)、医药制造业(2.2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41)、饮料制造业(1.2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1.1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8)。
  从三市工业各行业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数量看,厦门有12 个,泉州有13 个,漳州有11个。总体上看,梯度态势不明显。但从具体行业看,三市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现象。如厦门和泉州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厦门和漳州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以及泉州和漳州的食品制造业等。说明在城市联盟内,三市的工业分工协作还不够,仍存在重复生产的状况。
  (三)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厦门工业各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 的行业有: 厦门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5.09)、橡胶制品业(2.76)、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2.72)、烟草制品(2.5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2.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1)、仪器仪表及文化(1.50)、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1.36)、办公用机械(1.17)、饮料制造业(1.06)。
  泉州工业各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 的行业有: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5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3.4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0)、造纸及纸制品业(2.8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68)、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2.6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6)、专用设备制造业(2.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8)、纺织业(1.88)、食品制造业(1.72)、塑料制品业(1.47)、化学纤维制造业(1.2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4)。

  漳州工业各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 的行业有:金属制品业(4.86)、医药制造业(4.04)、通用设备制造业(4.04)、家具制造业(3.56)和食品制造业(2.42)、农副食品加工(1.75)。
  从产业梯度看,厦门和泉州相对处于梯度的高层,而漳州相对处于产业梯度的低层。从行业看,厦门的优势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橡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烟草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可以优先重点发展,而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可以转移出去。即厦门应大力发展化工、高新科技、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等行业。
  泉州应优先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而把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转移出来。即泉州应将重点放在纺织服装鞋业、造纸印刷等轻工业、石化产业、石材及工艺品等产业。
  漳州应优先发展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即漳州应以轻工食品、医药、家具及电子类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
  
  三、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综合上述分析,优化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工业行业分工,应选择在区域范围内最具有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重点发展,并根据各自优势合理分工,避免重复生产,达到效益最佳。根据在上面的结论,充分考虑闽南金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状况,笔者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视角提出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的构想。
  (一)宏观层次
  在宏观上,依托各地现有的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形成布局合理、分工科学、协作紧密的生产体系。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布局,厦漳泉地区应该形成“一核双翼”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是指处于该区中心的厦门市。根据上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厦门应大力发展化工、高新科技、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等行业。结合具体情况,可以重点建设以DELL、灿坤为龙头的IT产业基地;发展钨系列制品和以镍锌电池为主的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以太古飞机维修为龙头,重点发展飞机结构、机载设备、飞机零部件维修等设备制造业;在海沧地区发展石化工业。厦门新阳―东孚工业区发展电子、机械;杏西―灌口工业区发展机械、化工;西柯工业区发展轻工食品;同安城南工业区、马巷南部工业区发展轻工业。“双翼”是指以漳州为中心的南翼和以泉州为中心的北翼。泉州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但科研实力薄弱,因此宜成为厦漳泉的制造业中心,泉州应将重点放在纺织服装鞋业、造纸印刷等轻工业、石化产业、石材及工艺品等产业。泉州安海水头、金井、官桥磁灶发展建材、服装、鞋业等;石狮、晋江洛秀一带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南安发展建材、服装鞋业等轻工业。漳州可着重发展食品、机械、材料、能源四个主导产业和电子、医药、家具三个重点产业。这样,闽南三角地区可以形成产业分工、错位发展、战略协作、各展所长的局面,避免了恶性竞争,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二)中观层次
  在中观上,推进区域产业集群以及与集群相关的产业整合与创新;共同致力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横向衔接,优化动态结构。在产业趋优分布的基础上,推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同时依托现在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厦门可考虑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客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及海沧石化产业集群。泉州可重点建设晋江及石狮的服装产业集群、晋江石狮惠安的鞋业产业集群、南安的石材产业集群、惠安的雕刻工艺产业集群、德化的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安溪的藤铁工艺产业集群及石化产业集群、树脂工艺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泉港石化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泉州箱包产业集群、晋江南安建陶产业集群、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等。漳州应以南太武经济协作区和中心市区为重点。按照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形成以特色食品工业、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家用电器、生物制药、钢铁家具和石英钟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同时,三市还可以合作建立一些产业集群,比如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三)微观层次
  在微观上,深化产业分工,推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使区域内的企业在生产链条上形成各专所长,分工协作,弹性互补的局面,以构建区域产业分工网络。深化产业分工,就是分析产业内部价值链,加强地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的生产工序差别化分工。区域内企业通过产业分工形成网络,相互联结,长期合作,资讯共享,相互依存,互相信赖,优势互补,可以降低网络内各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增强各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风险的能力。高效管理、紧密联系、目标统一、即时生产、高效运转,可以降低网络内各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深化厦漳泉的工业分工,可以首先从在加工制造业领域实现产业分工体系网络。由于加工制造业的构成零件和材料种类繁多,材质与制造方法多样,从技术角度而言,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分离处理的可能。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无论是从生产数量或技术角度来看,全部自己加工制造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成本利润规律。通过产业分工网络分工协作,大企业充当中心厂、当雁头,小企业做协助、当配角,相互依存,互补竞争,通力合作,共同繁荣。
  当然从长期来看,单在厦漳泉城市联盟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是远远不够的,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还应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和全局出发,融入“三基地一中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产业发展中去。在不远的将来,还应以“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为发展方针,加强对外经济辐射,参与跨区、跨省甚至全国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5]李国平,等.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6]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7福建产业发展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7]陈永国,马丽慧.基于产业梯度系数分析的京津冀工业分行业的发展取向[J].生产力研究,2004,(1).
  [8]孙玉娟,李强,王金增.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陈宇.评析“厦漳泉”城市联盟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J].时代金融,2008,(4).
  [10]本小节数据来源:《福建社会与经济统计年鉴》2006.
  
  [责任编辑 张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2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