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晓飞 焦 钢 李业荣 王爱玲
摘要:农民增收乏力严重阻碍了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我们对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描述,通过双对数计量经济学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的检验表明,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产量、城镇化水平、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及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有较大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46-02
引言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五年出台了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核心在于持续不断地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云南这个边远民族地区而言,三农问题不仅关系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着边疆巩固、社会稳定及民族和睦。目前,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收入水平依然很低,且增长不稳。全省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云南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主要障碍。因此,研究云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云南农民增收和缓解云南省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云南省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民名义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从1986年的338.14元增长到2005年的2 041.79元,2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 703.65元,年均增长30.19%。但从全国来看,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5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29位,仅高于甘肃(1 979.88元)和贵州(1 876.96元);从西部地区来看,2005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达到西部农民平均收入2003年的水平;和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比,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是前者的22%。
2.农民收入结构不平衡,且增速不稳。从收入来源看,云南省农民的收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占据云南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农业收入又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从目前来看,其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收入增长速度看,从1986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9.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57个百分点,且增长速度很不稳定。21世纪后期以来,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1998年,增长速度仅为0.85%,创历史最低。
3.城乡收入差距大。1985年以来,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据云南2006年社会经济公报显示,2006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250.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070元,前者仅为后者的22.3%,城乡名义收入差距为4.47:1(以农民为1),比改革初期1985年的水平(1985年二者收入差距为2.16:1)翻了一倍还多。虽然近几年国家和省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促进农村地区较快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但在近期内,依然看不到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云南省1987―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1988―2006年),建立如下的双对数多元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αD+u
其中,Y表示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X1表示城镇化水平(用云南省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X2表明农产品价格指数(用云南省全社会食品类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替代,并以1987年为基期);X3表示农产品总产量;D为政策虚拟变量,2003年以后取1,2003年以前取0;u是随机干扰项,表示除上述因素以外的因素对云南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对上述模型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所得结果如下:
LnY=1.89+1.28LnX1+0.51LnX2+0.59LnX3+ 0.08D
(0.93)(3.47)(8.48) (3.03)(2.25)
R2=0.996F=765.15D.W.=2.13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方程总体的显著性程度也很高,且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均通过的经济意义的检验。解释变量X1、X2、X3和政策虚拟变量均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1.对模型的解释
从上述的检验来看,城镇化水平、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产量及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对于全省农民收入具有正的影响。
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由模型可知,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城镇化水平的弹性为1.28,即城镇化水平提高1%,云南农民纯收入就可以提高1.28%。当前,虽然全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旧是农业收入,但是农业收入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在日益减弱,而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在日益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增强。
农产品价格和产量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产品价格指数对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为0.51,而农产品产量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是0.59。
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为0.08。当然,政策的实施到真正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模型来看,政策的时滞为一年。
2.关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
除了上述的直接影响因素外,还有很多间接因素,其中主要就是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仅是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部分,而且其主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等途径表现出来,因此,放入上述模型中会造成共线性或弱化该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把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单独考虑。
作者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首先检验财政支农支出是不是影响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
采用双对数MA(1)模型,通过1987―2005年19年的数据,用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回归得到:
LnY = -1.86 + 0.69*LnX, ut=μ+εt+0.56εt-1, t=1,2,…19
(-3.45)(16.26)(2.66)
R2=0.976F=323.84D.W.=1.64
上述各系数均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是显著的。由此可知,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存在正的影响。云南农民纯收入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为0.69。也就是说,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农户纯收入就提高0.69%。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认真总结和借鉴城镇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着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全面发展城镇社会事业,积极扩大城镇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影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2.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产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和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和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3.努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单位价格。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公司的合作,积极扩大示范基地的影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格。
4.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稳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合理配置资金流向,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广泛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着力建设一批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
5.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按照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积极出台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减轻农民各项负担。同时,根据省内的特殊环境,制定和出台有关农地保护和自由流转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郁,李茂萱,等.对云南农民收入的认识与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05,(5):5-8.
[2] 王洪亮,徐翔,张利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2005,(11):38-39.
[3] 董运来,董玉珍,武翔宇.农民收入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272-274.
[4] 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30-39.
[5] 黄凤平.云南农民增收措施研究[J].云南农村经济,2006,(3):96-98.
[6] 张培兴.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浅议[J].云南农村经济,2007,(1):21-23.
[7] 乔亨瑞.云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61-80.
[责任编辑安世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