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结构调整中推进聊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连成顺 淳悦峻

  摘要:目前,聊城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结构调整的约束“瓶颈”较多。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需求结构,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结构调整优化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结构调整;聊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50-04
  
  撤地建市十年来,聊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聊城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结构调整的约束“瓶颈”较多。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结构调整优化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配第―克拉克定理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一三”、“二三一”中间过渡阶段,最终必然达到“三二一”阶段。建市十年来,聊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其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38.5:40.7:20.8 调整为2007年的15.1:59.2:25.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3.4%,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8.5%和4.9%。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64.6%和31.6%。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为1997年的14.2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4.9%。从业人员大量地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近90%降为2006年的53.1%。由此可见,无论是GDP构成还是就业份额,非农产业的地位都在显著上升,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近年来,通过制度创新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动传统农业的改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增加,在工农业两大部门与城乡两大区域之间出现了良好的互动趋势。在农业内部,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日趋明显,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得到改变。2007年全市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79.9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7%,比上年提高了4.5%。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96.44万亩,总产量468.83万吨,总产比2007年增长了41%;蔬菜种植面积229.98万亩,总产达到830.23万吨,比1997年增长了51%。农业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轻、重工业之间的增长变化基本符合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律,重工业化程度系数不断提高,轻重工业基本同步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为30.65:69.35,根据霍夫曼比例测算,已达到高级阶段。工业化进程正在向重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化方向演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39.5%,比1997年上升了23%。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多,改善了农业要素配置结构,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401元,是1997年的2.67倍。人均消费性支出7 939元,比上年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4 501元,是1997年的2.43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633元,比上年增长10.1%。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4.1:1。
  (三)区域共同发展显现良好势头。近年来,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特色优势、产业优势。把发展区域经济作为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在结构布局上,聊城市各地依托区位优势,突出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大力培育具有专业特色的商贸街区、商务中心,积极发展信息、中介、商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型商业和现代物流业,二、三产发展势头强劲。其中,茌平县二产发展最快。2007年,该县GDP完成142.46亿元,增幅居全市首位。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为100.83亿元,约占全市第二产业总量的20%。在三次产业中,各县市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经济园区和企业集群,实现了县域经济由分散发展、多元发展向突出特色、聚集发展的转变,提高了区域经济集中度。比较典型的有:轴承及轴承配件、纺织及棉花加工、农机及农机配件、密度板、钢管、铝及铝制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钎具、电缆、电机、水泵、塑料制品、橡胶软管和铜加工等十几个特色产业。
  (四)投资率高于消费率。伴随着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进程和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全市投资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投资率逐步上升,最终消费率相应下降的格局。近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显著增强。三大需求驱动变动分析。改革开放初期,最终消费需求在聊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20世纪80年代年均投资率为39.4%,年均消费率为58.8%。进入90年代以来,投资率趋升、消费率下降的势头比较明显,年均投资率为46.0%,年均消费率为53.4%。“十五”期间,聊城市投资率逐年攀升,投资率由2001年的56.1%上升到2006年的60.0%,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26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率的变化与聊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投资的大幅增长相一致。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目前,聊城投资率高于消费率,主要是由于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大规模投资,而同时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偏低所造成的。
  (五)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十年来,为了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全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改进国有经济总体布局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提高了其内在质量。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 749亿元,是1997年的15.5倍,年均递增31.6%;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9.7%,提高56%;出口交货值62.9亿元,是1997年的11倍,年均递增27.1%,出口创汇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的50%;民营经济税收38.5亿元,是1999年的12.4倍,年均递增12.4%。其中,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 495家,比1997年增加1 422家;完成销售收入1 366亿元,是1997年的35.6倍,年均递增42.9%;实现利税129.8亿元,是1997年的43.3倍,年均递增45.8%;完成增加值359.5亿元,是1997年的56.2倍,年均递增49.6%。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二、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仍较低。产业结构演变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特征,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2007年聊城市服务业投资完成66.87亿元,仅占全省服务业投资的1.4%;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16.1%,低于全省21.1%。2007年聊城市实现生产总值1 022.9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为263.2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7%,比第二产业少33.5%。分析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服务业投资规模效益比较低。服务业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从聊城市服务业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看,传统服务业投资比较集中,现代服务业投资相对不足。2007年,聊城市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投资的40.3%)、批发和零售业(占16.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10.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9.9%)等传统的公共服务性行业,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77.3%。而对于一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投入相对较少。聊城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2.99亿元,占整个服务业投资比重为4.5%;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投资仅0.06亿元,所占比重为0.09%。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虽持续下降,但仍远高于其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虽持续上升,但仍低于其增加值比重。
  (二)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1)工业经济总量小,整体水平不高。2007年,全市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 564家,实现增加值540亿元,居全省第14位。且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生产体系发展滞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从聊城市重点培植的产业群来看,现有产业链较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对全市经济具有明显、持续拉动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为数不多,优势产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完全显现。(2)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行业结构令人担忧。(3)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主导行业发展滞后,带动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严重不足。(4)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小企业发展受阻。(5)产品结构的调整受到市场结构的硬约束。行业结构简单直接导致地区内产品结构单一,层次低,无特色,高知名度产品少,加之聊城市现代服务领域消费狭窄,市场的硬约束使产品结构调整缺乏方向和动力。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近年来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比重上升,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不够,多属于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建立起来的加工组装型企业,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同时,高新技术的扩散性弱,利用外资结合市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的动力源泉是科技创新。2007年,聊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35%。同时,从总体上看,传统产业居多,以适用、简单技术为主。绝大部分没有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不能够集中力量去攻克行业的公共或关键技术,许多企业停留在模仿上,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处于弱势,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滞后,比重偏小。大多数工业企业属于出售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在应用科技增效创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到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较高。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能源消耗大量增加。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高投资、高消耗;资源利用率低,初加工产业比重高;原材料供给缺乏有效保证;环境污染压力较大。2007年1―9月份,全市总资产贡献率为18.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4%,表明聊城高投入产业比重偏高。2007年上半年,聊城市万元GDP能耗为1.64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81吨标准煤,高于全省0.91吨标准煤,都居全省第4位。主要能源煤炭全部需要市外、省外供应,铝、铜两大材料产业群所需矿石主要来自国外,安全性、稳定性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高能耗产业同时也使得环保压力加大。在聊城市前20家大企业中,资源型企业占18家。尽管多年来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省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6年,聊城市废水排放量1 8742万吨,列全省第9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 730吨,列全省第5位,与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总量指标不协调。聊城的30个左右的发电机组只有鲁能集团的一个机组上了脱硫设备。按照要求,到2010年,全省所有燃煤电厂都要安装脱硫设备。聊城市目前这些机组仅上炉外脱硫设备就需耗资近20亿元,且上去脱硫工艺后,每度电还要增加发电成本0.015分。
  (五)投资拉动,外延扩张型经济增长格局尚未改变。近年来,聊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工业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投入大量增加,规模企业增多。“十五”期间,重点企业累计完成投入570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的80%以上;2006和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分别为280.4亿元、333.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9.9%和79.3%。在工业投资的强劲拉动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 564户,比1997年增加429户。工业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外延扩张为主导。
  (六)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难度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结构近年来虽有改善,但其长期存在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很大。在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和现代化水平上了新的台阶,而农村公共品供给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表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外流,农村医疗资源短缺,保障制度远落后于城镇等。近几年,农村出现了一些返贫现象,其中许多是由于公共物品供给短缺造成的,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老致贫等。二是体制转轨与结构转换过程中城乡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集中表现在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变化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2.40∶1扩大为2007年的2.755∶1。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 939元;农民人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33元,城镇高出农村5 306元。2005年,聊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农村高出城镇2.8%。
  
  三、在优化结构中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钱纳里等学者通过对二战后数十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得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以来聊城的发展实践也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不可能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也就更谈不上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未来聊城经济要再上新水平,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抢抓战略机遇期,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关键,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一)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投资效益。从“九五”到“十五”,聊城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时期,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逐步由资源依赖型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由主要依靠煤炭电力资源、能源工业带动向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共同支撑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和增幅的同时,应注意提高投资效益,力避无效投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增长质量。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增长质量的提升。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聊城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培育“七大产业”为基础,有针对、有重点地扶持主导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优势,推进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产业间结构的调整要着眼于培育高增长行业,资源配置和政策优惠应尽可能向这些行业倾斜;二是产业内结构调整优化方面,要着力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维持其可持续竞争能力。主要手段就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线向高端发展。三是在产业链结构的调整优化方面,着力扭转聊城在许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处在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这样一种局面,努力向两端延伸,向上游以至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
  (三)加快自主创新,增强核心优势,带动结构升级。以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聊城产业规模较大,但技术层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必须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主战略,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切实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加快构筑重点产业带,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聊城经济核心竞争力。借鉴吸纳先进地区经验,继续抓好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发挥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加快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聊城服务业比重偏低,虽然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提高,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结构转换,进而影响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在制定宏观政策和结构政策时,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地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业。要对全市旅游景区和线路进行资源整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新突破。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要加快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名牌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创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加强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建设与完善,扩大农村地区基础服务设施的覆盖面。
  (五)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从内需的角度看,“十一五”时期,聊城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但投资增加和消费增加的长期意义是有差异的。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只有进入最终消费才更具意义,否则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增加宏观经济长期平衡的难度。目前存在的投资率过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均衡增长。必须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水平。实行就业优先的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就业,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稳定增加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增加劳动者报酬,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六)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为结构调整注入活力。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要责无旁贷地应用各种资源,运用经济、法律和市场手段,担负起体制转换的发动机与推进器的职能。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准入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要优先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投资体制,从体制上保证投资效率和抑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注重统筹兼顾,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问题,着力形成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聊城经济社会、城市农村持续协调和谐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