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命为本”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福成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遵循以“生命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未来发展中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社会变化,从以“生命为本”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是需要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生命为本;终身体育;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C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193-02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生命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一直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探讨,也是教育家们对传统教育中生命意义缺失现象的一种反思。从生命的角度探讨教学的一些新理念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古代就有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之说。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 生命的有限性
  生命的有限性首先表现为自然生命时间的有限性。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追求长生不老永远只能是人类的一种最高幻想,时间的有限性还体现在生命时间的不可重复性。生命每一阶段都是独立的,是不可重复的,有多少人羡慕童年的快乐,可童年的快乐只有在童年发生,重回童年时光是不可能的。其次,生命的有限性还表现在精神层面,人需要别人的关怀与理解,需要友谊和爱情,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生是很难想象的。
  
  2 生命的自由性
  自由是人的天性。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生存而生存”;卢梭认为:“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放弃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资格”;马克思也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并从社会关系层面对自由进行归类,即“人在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主体自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社会自由;在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个性自由”,并认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个性自由是有机统一的。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自由,自由是和纪律相统一,自由是和义务相统一,自由是和责任相统一。
  
  二、体育教学与生命
  
  1 身体运动文化的体育
  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人类的本能活动(走、跑、跳、投等)形式不断进步,其功用也由最开始的生存技能扩展到身心并需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赋予它丰富的精神意义及社会意义,后来人们称这种文化形式为体育。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递这种身体运动文化。在人类生命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体育文化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
  
  2 生存需要的体育
  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靠集体采集、集体打猎等原始劳动方式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过着平等的集体生活。原始人类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饱受野兽的侵袭和疾病的困扰。恶劣的自然灾害和复杂的气候、贫瘠的生活状况等艰难的外部条件,逼迫着原始人类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顽强的挣扎,进而学会了思考和创造。为了生存和改善生存条件,人们必须思考和练习如何跑的更快、跳的更高、投的更远更准,在这种活动中,人类的肢体动作不断丰富。如果称这些肢体运动为体育的萌芽状态,显然,最初的体育就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
  
  3 娱乐需要的体育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丰富的舞蹈形式,如欢庆舞、狩猎舞、娱神舞等。人们在获得丰收、胜利后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用原始的本能活动表达高兴之情。在阶级社会中,舞蹈也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文人雅士以能“舞”为荣。统治阶层以欣赏“歌舞”为乐。当然,不仅仅限于舞蹈,由生产和军事中脱离出来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如跑、跳、投、角力、投掷等都带给人们娱乐享受需要,也正是这种生命娱乐的需要后来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形式并得以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忽视生命意义的现象
  
  生命包括三个层面,即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从生命角度理解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为整个生命服务的,也就是为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服务的,当前的体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忽视生命意义的现象。
  
  1 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1990年以来,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和科技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多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每次的体质调研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形态发育指标、饮食营养状况指标有所改善,而体能指标近些年却连续下降,其结果非常不理想,尤其是肥胖率以及近视率更是高的惊人。
  
  2 意志品质的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体育课不仅要教学生体育运动的技巧和运动习惯,还要承担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任务,超越自我,体验挥汗如雨后的放松与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而现代体育教学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容乐观。体育课上学生你追我赶、咬紧牙关冲刺的镜头减少了,足球、篮球等极具对抗和吸引力的体育项目也不能大张旗鼓的开展,在这种对安全过分恐惧中,学生体质大不如以前,意志品质也变得薄弱。这就反映出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媒体的渲染为体育课的“不安全”状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再加之独生子女的从小娇惯,以及家长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增强,课堂上出现一点意外就搞得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焦头烂额。于是乎,器械入库、体操暂停、长跑取消,体育课从此变得“柔性”十足,学生的忘我欢呼不见了,超越自我的酣畅淋漓再也没有了。
  
  四、养生需要的体育
  
  人们在生存问题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使生活更有质量,健康长寿是人类永远追求的梦想。养生体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体育活动的保健祛病功效。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懂得养生有静养和动养两种模式。道家养生理论突出了静养的特征,庄子倡导的“心斋”、“坐忘”就是一种静养法。“心斋”是强调排除杂念,精神专一,使自己的心境达到忘我的状态。显然,无论是从体育文化形式还是内容角度,都可以看出体育和生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体育因生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教学就是为传播这种文化形式而存在的,在继承传递现有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生命的需要,探究开发有利于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丰富体育文化,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使命。
  
  五、体育教学自身的生命特征
  
  人们对体育教学有多种理解,“自然认识论”、“实践论”、“交往论”等。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教学的主体因子是“人”,是鲜活的生命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各种学科类型越分越科学,学科教学类型也越精细,因此,任何类型的教学都不应忽视生命的存在。
  其一,开放的教学环境。生命源于自然,能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着阳光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室外,没有封闭的围墙,没有整齐的桌椅,师生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运动的美感,体验征服技术难度后的身心愉悦,体验人与人之间协作的重要性。
  其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不管教学目标如何宽泛、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如何多样,静态的体育课永远不会是一堂好课。身体活动是体育课的最基本形式,体育教师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精选整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价值,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通过讲解、示范或者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的协助,激发学生运动学习的动机,在师生互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运动习惯,交流身体养护、运动保健的基本知识。
  其三,体育课程教材的弹性化。体育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体育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体育教材内容来自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是许多体育人士运动体验的升华,并蕴含着相关学科的智慧。但体育教材不是僵死的。不变的,其内容是随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体育器材、场馆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学化训练的不断深入,给体育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