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林
摘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主要是指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取能充分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14个指标,对江苏省13个城市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主成份)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经济总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3个主要因子,并且对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定,为各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49-03
一、引言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是,江苏省同时也是中国典型的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之一。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城市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这是实践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苏11个大中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探讨了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格局及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因子分析法原理
基于因子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亦适用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如下:
假设有m个城市,n个评价指标,则矩阵X0=[Xij]m×n即为评价样本矩阵。
(1)原始矩阵的标准化。为将不同质的指标综合加总,对全部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Yij=(Xij-Xj)/dij,其中:i=1,2,3…m;j=1,2,3…n;Xij为第i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值;Yij为第i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Xj为m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均值;dij为第i个城市指标的标准差;
(2)求出标准化矩阵Y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并根据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和相应的特征向量矩阵。与此同时,计算最后综合得分的加权权数则由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即每个综合指标的权重由它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确定,其大小取决于指标间的差异;
(5)计算主因子得分值;
(6)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总得分值越高,说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越好。
三、各城市竞争力分析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所研究比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比较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弱,关键是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为了定量测量和实证分析的需要,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江苏各市实际情况,选取能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14项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X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5―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X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X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亿元);X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X10―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1―高级技术人员数(人);X12―用气普及率(%);X13―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1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人)。
这14项指标分别从城市的经济总量、质量、流量等方面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标统计数据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6》整理而得,统计数据详见表1。
(二)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
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11.5软件操作完成。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从略),可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从略)。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根:9.040,1.646,1.543。它们一起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87.347%(累计贡献率)。这样,对于此项研究的绝大部分要求,前三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定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主因子分析(factor)过程相应提取三个主分量:F1,F2,F3。从主成分方差值可以看出,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主因子F1、F2、F3解释。
(三)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提取的三个主分量F1、F2、F3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A,同时,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作合理解释,对其进行旋转使其结构简化,使得每个因子的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起排除噪声干扰的作用。表3即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A′。同时,表3给出的是原始数据X和主成分均已标准化处理后的前三个所提取的主成分的载荷阵,设Y为主成分变量,则:
通过计算最后得分可将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评分及排序如表4所示。
四、结论与启示
(一)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趋小,传统意义上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域划界业已模糊,不再泾渭分明。从传统意义上,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江苏堪称首屈一指,但近年来可以看出,常州发展比较缓慢,其在经济增长、人口素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反而值得关注的是徐州近年的快速发展,给其他地区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传统说法上为苏中地区的扬州、镇江、南通,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常州地区的差距正渐次缩小。同样,苏北、苏中地域差别也并非遥不可及,宿迁市作为一个新建城市,其发展仍具潜力。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市均有多项指标未达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宿迁市,作为一个新建城市,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开展科教兴市战略,提高人口素质,是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要实现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从市情出发,找准差距求发展,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以为长期发展提供借鉴。对处于第一集团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而言,南京应在搞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充分依靠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经济、提高实力;无锡、苏州、常州则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处于第二集团的南通、镇江、徐州、扬州、泰州而言,除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经济实力这一共同之处,南通、泰州应着力于改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汲取我国部分城市片面追求发展的教训,为经济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处于第三集团的淮阴、盐城、连云港、宿迁而言,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因而,差距是全方位的。要实现全面赶超,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进而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尹继佐.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薛薇.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 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