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华

  提要本文在论述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体系,并从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筛选绿色技术研发的重点等方面,分析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关键词:绿色技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绿色技术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重大目标的有效技术支持。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应加强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以推动资源生产率与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运行成本与环境负荷的降低,从而“保增长、调结构”,推动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一)“两型社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实质上是要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方式,加强对生产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的控制,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通过绿色技术的采用,可以实现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绿色技术创新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两型社会”以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构建“两型社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我国传统的投资驱动、资源依赖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已经不可持续,必然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以实现“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在全社会推进绿色技术为支撑的清洁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消费模式,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缓解人类活动对有限物质资源消耗的过度依赖和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也只有这样,“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才能早日实现。
  
  二、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的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式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消费末端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体系。(表1)
  
  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国家和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下发展。
  1、将绿色技术创新及运用引入到我国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结合我国可能采用的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应将绿色技术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研究“两型社会”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将绿色技术工艺采用率、生态环境修复率、“三废”处理率、资源消耗减量指标、环境损益减量指标等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2、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我国应该设立绿色技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每年对发展绿色技术做得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绿色技术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绿色技术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绿色技术项目可以优先争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的风险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
  3、加快我国绿色环境标志认证与管理。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地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加强宣传,使企业主体清醒地认识到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就是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绿色生产与营销。
  4、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态文明观念。我国要通过绿色消费与生态文明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与舆论导向,积极引导企业与公众自觉接受绿色技术创新理念,倡导在金融危机中的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注重消费中对环境的友好性,进而推动绿色市场的发育。同时,应当增强生产者资源稀缺的忧患意识和循环利用的责任意识;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引导公众优先使用和采购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电瓶车、双燃料汽车等,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5、营造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发展环境。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适应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制定合理的排污费、资源税和环境税等制度,提高排污收费,实行排污权交易;组织制定《中国绿色科技促进办法》,建立以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的法制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绿色技术成果的保护力度和应用力度;为绿色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统一区域与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规划,筛选绿色技术创新重点。我国各地应根据本地的资源与技术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要素状况,科学统一地进行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规划,引进与转化一批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和企业。特别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绿色技术创新: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运用。在突出各地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联效应强、科技含量高的信息技术、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绿色化高新技术企业群。
  2、要用现代绿色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嫁接和应用绿色高新技术成果,提高我国传统生产技术模式的各种产业的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这些产业的绿色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利于拓展区内外市场和竞争力的绿色新产品。比如,突出农业中关键性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渔业、绿色养殖业等。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及其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绿色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烟气脱硫、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生产设备;加快清洁能源,鼓励企业生产和发展节能电机、风力发电设备、节能照明、阳光电池等节能产品和装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4、强化我国废弃物再循环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以便处理废弃物和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三)遵循市场规律,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与服务系统。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发展绿色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科技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绿色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交易等,建立健全绿色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以提高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降低创新学习成本。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的作用,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
  2、加快绿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地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高层次的绿色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事业环境,吸引国内外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人才;此外,还应注重培训绿色技术创新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
  3、调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绿色技术的创新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构建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技术产业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绿色景区和绿色社区,建设一批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的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每年选择若干项重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4、打造绿色产业孵化的技术支持系统。根据现实需要和可能,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在我国建立若干个国家级绿色技术实验室、研究中心,以期基本形成绿色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绿色产业的科技支撑系统。高校、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研究一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关键绿色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Rene Kemp.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echnical Change[M].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7.
  [2]Kemp R,Soete L.The green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Future.1992.
  [3]许庆瑞,王毅.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9.1.
  [4]陈劲.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构建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1999.3.
  [5]黄威威,秦书生.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J].科学与管理,2008.3.
  [6]龚建立,王飞绒.政府在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
  [7]郭振中,张传庆.关于构建绿色技术政策体系的几点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