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素养本位的历史与社会拓展性课程建设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2015年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以来,我省中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谓精彩纷呈,成为中小学办学的突出内容。但总的说来,中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发展不快,还处于探索阶段。浙江省台州市初中历史与社会精品课程《台州乡土文化》,从课程建设的前提、实施的途径及课程评价三方面探究拓展性课程建设。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素养本位;新型学教方式;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核心素养成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这里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沟通素养、思维素养、人际和社交素养三个方面。王凯在阐述“拓展性课程拓展什么”“素养是什么”“如何建设素养本位的拓展性课程”三方面内容时,形象举例:魔术课的开设,并不是让学生个个都当魔术师,而是以魔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交际魔术”拓展性课程;国际象棋课,以国际象棋为形象载体,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即“思维国象”拓展性课程。他明确阐述了拓展性课程其实拓展的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强调基于“素养本位”的拓展性课程的建设。下面,我们就以《台州乡土文化》为例,浅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几点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素养本位”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前提
  1.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前提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手册》(下称《指导手册》)对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手册》指出“拓展性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根据其精神,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应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和前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蕴含于学科之中,立足于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逐步发展。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人文思想和精神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的开展更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其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而初中作为乡土区域内的文化教育机构,无疑在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乡土文化,初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传承,更有责任和义务参与挖掘整理。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历史与社会学科拓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自我锻炼与成长的需要。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指导手册》建议,作为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笔者指导并参与了《台州乡土文化》的编制。课程自2016年评为台州市中小学精品课程以来,在新前中学、澄江中学等校推广应用。课程并非单纯的知识性和活动性课程,而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拓展类课程,也是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类课程;同时,还是校本课程的拓展提升和对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台州乡土文化》包含台州许多历史、人文、古迹、民俗、工艺等内容,既是对本市历史和文化的探究,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还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课程。课程侧重于方法和实践,体现了“让核心素养生根落地”的课程理念。
  2.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台州乡土文化》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了解地方的乡土文化,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合作分享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文化情操,树立为家乡作贡献的意识。课程内容包括史话台州、风情台州、印象台州和魅力台州四部分。史话台州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史料搜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风情台州让学生领略生动的风土人情和家乡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印象台州让学生走近异彩纷呈的民间工艺和辉煌璀璨的戏曲艺术和民间舞蹈;魅力台州则通过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台州乡土文化》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都与历史与社会课程非常吻合、匹配。可以说基础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结合是“两翼齐飞,相得益彰”,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新型的学教模式构建是拓展性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新一轮课程改革包括两方面,即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手册》明确指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目的之一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性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综合运用的机会,多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多采用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服务社会意识。”根据浙江省相关文件要求,《台州乡土文化》在编制中就考虑到了建立“知识化学习”与“生活化学习”整合的课程形态。课程实施程序包括乡土文化鉴赏、知识拓展、挖掘与传承三个阶段,在组织课程实施中规定每个阶段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锻炼机会。其内容主要有:一是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如乡土文化鉴赏所涉及的教学案例和图片大多来自于台州乡土内容;二是任务驱动,科学选取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探究中学习,活动中探究;三是形式多样,课内课外联动,整合多方力量,利用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集中指导,或由学生交流研讨等;四是确保组织有序,安全开展。
  如新前中学刘瑛老师执教的公开课“璀璨的民间文化瑰宝”,选自《台州乡土文化》第三单元“印象台州”,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把三项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探究主题。其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模式,主要的教学环节如下:
  【文化鉴赏,合作展示】
  教師采用项目探究法教学。即精心选取本土民间文化瑰宝“台州乱弹”“黄岩翻簧竹雕”和“新前采茶舞”3项,让学生6人为1个小组,在课前选取其中1项进行自由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种相关的有用资料和素材,为课中的合作探究做准备。课中每组成员各有分工,素材取舍记录、介绍词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进行合理甄选并制作成课件,最后每组选出两位同学上台合作完成本组的成果展示。   【相同困境,课中探讨】
  随着师生探究的深入,发现 “台州乱弹”“黄岩翻簧竹雕”“新前采茶舞”目前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等相同困境。在教学中,选其中“黄岩翻簧竹雕”进行探讨,教师指导学生从国家与社会、老艺人、中学生三个角度分析如何传承和弘扬面临绝境的“黄岩翻簧竹雕”。
  【你学我教,课中传承】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项“新前采茶舞”。首先,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对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与新前山区的自然条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得出新前山区适宜种茶的自然条件。这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素养,即自然环境决定并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基础学科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的渗透。其次,引导学生从政府、老艺人、中学生等方面分析如何弘扬和传承濒临绝境的“新前采茶舞”。最后,教师教学生唱新前采茶舞曲、跳新前采茶舞,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这也是本节课的特色和亮点,可谓师生情感达到了共鸣,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以上教學设计,为学生营造了多学科互通、交流的学习环境,构建跨学科的相互渗透,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本节课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小组活动中同学的互助合作,都呈现了学习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展示了拓展性课程新型的学教模式,这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拓展性课程对基础性课程的增益非常明显,跨学科融通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以人为本”是拓展性课程评价的根本
  课程改革离不开评价方式的变革。《指导手册》已明确指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拓展性课程学习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取多样化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感受交流、学习记录、作业分析,以及其他学习过程的证明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台州乡土文化》教材编写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构建了能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研究、促进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得以落地生根的评价体系。(1)全员评价,学生、同伴、教师共同参与,并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评价。(2)注重过程评价,定性和定量结合,如挖掘与传承环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自我、同伴和导师三者结合。(3)期末终端评价,鼓励与评优结合,期末根据学生选取的综合探究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或作品展示,或节目汇报等赋分,从而得到终结性评价。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素养本位”的拓展性课程建设,我们任重而道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