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桓
提要本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电子商务应用形式上的不同,分析长三角地区提升网络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可选思路,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由政府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的设想,并做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区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模式;第三方平台
项目来源: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苏州中小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新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MYS0808)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与网络经济的崛起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直逼第二产业,逐渐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54.4∶42.2调整为3.3∶53.5∶43.2;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6%,而2008年的投资增幅和出口增幅分别为13.6%和17.7%。此外,中小城市正在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08年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明显快于重量级城市。
统计资料显示,江苏、浙江、上海网民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8.5%、6.3%、7.0%,都进入全国前十名。与全国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占全国比例高达22.4%;与我国其他经济发达区相比,遥遥领先环渤海湾、珠三角,不仅跃居全国首位,而且增长速度快,增长趋势明显。今后,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先发效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更加明显。网络经济是服务型经济,信息化社会的服务经济是以一体化高性能信息网所营造的网络经济社会环境为基础的,优先发展区域电子商务平台,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经济创造力,实现整个社会财富的迅速聚集和飞跃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区域电子商务平台是以地方或区域政府为主导,结合区域内各方资源,建立起为区域各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本区域各行业供应链上的企业可通过该平台相互联系,优化交易流程,统一服务标准,改进业务流程,促进企业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区域电子商务平台能最大限度地聚合传统产业的庞大资源,构建行业网集群,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
这种新兴的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同时还可以整体军团的优势去参与竞争。区域电子商务平台代表着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电子商务使长三角地区企业不仅要面对本地同行业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外省市乃至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同时,中国政府的经济计划中也要求各级政府把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这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把支持发展以电子商务等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关注的新方向之一。
长三角区域内网络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信息化,促使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经济向网络经济转换,区域内依靠自然禀赋资源和资本所建立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正逐步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共享信息资源,加速资源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共建一体化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已势在必行。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长三角区域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而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制约因素,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能更好地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
综上所述,一方面区域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引发区域内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整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快速转型导致对技术前沿、业务水平先进的信息网络的迫切需求。因此,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优先建设覆盖整个区域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另一方面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巨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必将使区域经济发生质的跃升,推动虚拟与现实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商业结合的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的推广,终将彻底改变区域经济形态与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三、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模式研究
(一)政府主导的区域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的优势。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对占区域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从而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商贸成本,实现信息、资源的规模效益;(2)利用第三方模式的电子商务,无需过多的财力和技术支持,中小企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吸引消费者,从而迅速拓展其网络营销渠道;(3)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交易中“拿钱不给货”和“拿货不给钱”的两大难题。网上交易市场具有的电子交易功能和监控管理功能,可以有效地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控,并在一定程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等质量问题。
现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主流方式。但这些开发主体本身就是企业,没有执法权力,而且存在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所以第三方平台的构建应由一个有高度权威性、非营利性、有执法权力,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地为民服务的组织来承担和统一规划。因而,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的模式应是“政府搭建第三方平台”模式,有以下优势:
1、避免重复建设。由区域政府建立相当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组合,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了一个覆盖全省、内容齐全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全流程电子贸易服务,使政府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共享了可以为企业提供在线交易、电子支付、贸易金融、跨境货物跟踪、贸易管理、供应链管理、单证传输、跨境信息追踪、政府业务等服务,涵盖全贸易链条。
2、采用统一标准实现互通。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平台采用了统一的应用标准体系,可以实现区域性平台与全国平台的互联互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联通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打通了内贸和外贸界限,有助于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运用扩大市场,获得新的商业机会;共享信息,实现公平竞争;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3、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由于政府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享受到专业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这样可以快速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资源方面的局限,充分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引导和提高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相比,由地方政府提供资源支持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可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在信用体系上也更为完善。
(二)政府主导的区域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模式策略研究
1、按照“政府推进、企业主体、市场引导、优化环境”原则。(1)政府推进。鼓励和支持更多传统的中小企业贸易活动电子化,大力推进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骨干企业在采购、营销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带动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电子商务;(2)企业主体。企业与电子商务发展要兼顾需要与可能,坚持从实际出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骨干企业在采购、营销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关联中小企业,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提高中小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3)市场引导。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确处理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技术与应用的有利结合。政府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尽可能采用市场运作方式;(4)优化环境。包括健全网络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网络接口,扶植区域性网络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推行电子政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健全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与服务标准和相关法律,加快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出口信贷、商检、报关、培训、信用评信和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2、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多元化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第三方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服务重点。同时,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放开网络接入服务市场,鼓励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
3、完善地方法律。在全国性电子商务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必须由地方性法规填补空白。制定地方性电子商务管理法规,以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在企业与企业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政府与政府间遵守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增强用户的预期、信心和信赖,有助于人们对网络市场信息、市场主体的信誉,保证电子商务交易顺利进行。
4、建立人力资本支撑体系。一是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体公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三是搞好继续教育,动员各种力量搞好在职培训和下岗培训等继续教育,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校和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四是引进人才。
四、总结
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深化企业信息化的变革,加强企业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发展区域电子商务过程中,应尽快瞄准方向,确定目标,解决区域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因素,让区域电子商务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而更重要的是,利用特有的机遇和优势,勇于探索和创新,选择合适的模式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增加利润的力量源泉,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区域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无锡市统计局.2008年长三角经济调整展现新趋势.无锡导刊,2009.4.
[2]李磊.基于中小型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3.
[3]王文兴.探索商业模式构建行业电子商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