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惠娜
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信息化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能够培养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整体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我国存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城镇化率低――农民收入低――国内需求不足――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的格局,农业信息化所处的地位还很低,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还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到1981年我国成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再到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才初具雏形。
(一)涉农信息网站实用性乏力,信息发布不及时、顺畅。农业部2002年下半年对全国农业网站进行的普查显示,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部信息中心创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这为我国农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这些网站受地域、部门、专业限制,各自为政,没有系统化管理,没有形成信息权威网站,致使这些网站有的信息发布不及时,有的农业技术的专业性较差,有的面面俱到却涉及不深。因此,其提供的信息资源实用性不强,价值不高,甚至有虚假、错误的信息,而且网站之间存在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信息资源极度匮乏,信息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整合。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如此,由于涉及技术、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目前农业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大量信息特别是大型数据库共享性及社会性低,更新缓慢,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信息结构不合理,信息传输过程中,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没有有机地组合与协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面对最终用户出现众多梗阻现象,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及时集散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三)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人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相关的职能部门也不断完善,但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还不到位。在许多乡镇政府甚至村委会,虽然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村阅览室的牌子,但大都形同虚设,根本不能提供有效服务。直接服务于农业第一线的植保站、农技站等部门,人员素质低,资金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健全,根本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致使许多科技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也使得科技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农民文化素质低,特别是专门的信息人才短缺,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农民对信息利用的能力低,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他们已习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指令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经营。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必须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国情,适应农民需要的途径,来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的优势之一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把农民需要的科技、市场信息迅速及时的传播到各地,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它保证了信息在农村的普及和传播,真正解决了覆盖和落地问题。同时,要构建起覆盖农村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大众传媒网络,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实施的基础上,使信息网络进一步延伸到农户,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民及时、便捷、经济地获得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要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整合涉农问题的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系统的信息网络。
政府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宣传和鼓励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资力度,降低网络安装和使用费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础设施的维护,才能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增加,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化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加大对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建立信息采集渠道;然后根据市场发展和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指标体系,开发统一信息采集软件,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再通过完善涉农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资源交流系统。还应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媒体的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整合,使其发挥整体效应。农业网站要注重资源整合,加强合作。在开发利用网络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大传播媒体,进行农村“三网合一”(互联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的技术应用开发,使之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通过电视把网络信息及时直观地传送到千家万户。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提高信息服务工作水平,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用户的需求。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统一领导。农业信息化本身涉及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加工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统一领导。省、市一级政府有责任整合涉农部门的各种农村信息化资源,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统一农村信息网络规划和建设,统一农村信息资源体系的开发和管理,统一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和管理,解决好农业信息化的组织问题、人员问题和经费问题。
(四)加快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多层次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结合起来。
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信息技术掌握的多少。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使农民更加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能提高其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发挥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需要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使之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能有意识的收集市场信息,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能积极的利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的各种信息,分析、利用和反馈信息。
现代社会,信息已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现代农民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才能在知识信息时代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