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测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静舒
安徽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并且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农业资源短缺,农业人口相对过剩,农业综合竞争力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等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先进省份的差距日益加大的今天,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步伐、从传统农业向以科学技术为重要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如何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与测算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法介绍
定量测算科技进步率的方法很多,如增长速度方程法、指标法、生产函数法、增长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为了使测算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里我们采用农业部科技与质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法(也称余值法),作为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模型。
(一)农业生产函数。选择引入时间变量并且改进后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C-D生产函数作为安徽省农业生产函数的形式,其函数模型为:
Y=AeλtKαLβMγ (1)
式中:α:资本产出弹性;β:劳动产出弹性;γ:土地产出弹性;Y:农业总产出;K:农业生产中的资金或物资投入量;L:农业劳动力投入量;M: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投入量;A:基期的技术水平;t:时间变量,以年份序数表示;λ:年均技术进步率;e:随机项。
为避免参数估计时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令λ+β+α=1,并对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
(二)增长速度方程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对(1)式两边取对数后,对t求导,以年份数据计算,即dt=1。微分可全部换成差分,并令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率y=△Y/Y,物质消耗增长率k=△K/K,劳动力增长率l=△L/L,耕地面积增长率m=△M/M。科技进步增长率为:
λ=y-(αk+βL+γm) (2)
物质消耗增长贡献率E(A)=α×k/y;劳动力增长贡献率E(B)=β×l/y;耕地面积增长贡献率E(C)=γ×m/y;技术进步增长贡献率E(D)=λ/y。
变量的最终确定,需要在实证分析之后。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处理。本文样本区间选取1978年至2005年,各指标出自各期《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06年安徽省统计公报》。一是农业总产出,采用农林牧渔业产值(副业已经分别在农林牧渔业内计算),样本区间数据均采用1990年不变价计算。二是农业物资投入。《年鉴》在1990年之后,没有“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此项指标,即缺乏农业投入资金的指标,因此,本文只有采用农村用电量。三是劳动力投入,本文使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四是土地资源投入,采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二)模型建立。无论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还是耕地面积,在这28年以来没有随时间发生很大变化,与其余变量的相关性很弱,因此,予以剔除。根据前文假设,用最小二乘法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
(0.120) (0.237)
t=(-10.6) (3.77)
F=372.18 R2=0.9807
DW=2.0133
AR(1)=2.67 AR(2)=-0.42
t=6.43 t=-2.06
由于时间变量t与K显著相关,使得模型出现多重共显性,因而t也被剔除,得到α=0.8957,β=1-α=0.1043。
(三)贡献率计算。1978年到2000年,Y、K、L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1316、0.0565和0.1199,科技进步增长率为6.69%,物资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48.18%、0.96%和50.85%。而“十五”期间,具体
见表1。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改革开放28年来,安徽农业经济总量发生了巨大改观,农业增产幅度巨大,农林牧渔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1.2%,相应的农民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总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投入和播种面积没有大幅度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55%和0.38%,并且在部分年份有减少趋势,特别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从1998年开始连续逐年减少。农业物质投入方面的增加体现在,机械化程度的平均增长率6.87%,用电量平均增长率7.07%,化肥施用量平均增长率8.22%。物资投入和劳动率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51.32%和4.78%,据此测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2%。28年间科技进步对于安徽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是一个质的飞跃。
把测算范围缩小,从表1来看,1978年到1985年数据出现了奇异值,并且距今年代久远,因此可以不予考虑。在“十五”规划期间,农业的各项投入均没有很大幅度的增长,物质和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71%和-2.18%,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平均增加5.65%。由于劳动力人口出现负增长,其贡献率为-4.02%,物资要素投入贡献率高达74.67%,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9.4%。安徽省的农业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物资投入。大致可以得出,安徽整体的农业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城乡差距逐年加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尽管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各项支农政策,但农民依旧缺乏种粮积极性。
(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策
1、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目前就是要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问题。农业新技术研制周期长、保密性差、扩散快,是一项投资较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另外,农业技术进步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远远大于对农民自身的好处。因此,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应该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资,并组织实施。
2、不断完善农业科研和教育体系,加快提高农民知识和技术素质的步伐。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除了进行体制改革外,还要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农民,对农业技术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把大幅度提高安徽农民的知识技术素质,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加大投入力度,以农村文化教育为基础,以成人职业技术和农村技术教育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知识技术素质。
3、进行制度和组织体系创新。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受农业技术供给不足和技术需求不足的双向约束,其本质则是制度的约束。进行制度创新,调动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科技人员和农户在农业的技术进步中共同致富,并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克服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实现农业技术与技术需求的对接与联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