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文明 孟宪芳

  近几年来,景县供销社立足棉花、农资主导产业和主营业务,把健全服务组织、完善服务体系作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目前,全系统共建成棉花专业社27个,农资专业社22个,共发展社员3.45万户、吸收股金78万元。我们以建成的专业社为依托,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促进了购销业务的开展。连续三年被县委、政府评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被市供销社评为综合经济效益一等奖,连续跨入“全省20强县联社”、“改革与发展三级强社”、“改革与发展一级强县”行列。棉花和农资专业社连续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省供销社授予“先进专业合作社”称号。
  
  一、统一思想认识
  
  统一思想认识是抓好专业社建设的关键。为了调动企业建社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实施换脑工程。我们组织企业认真开展“学、批、讲”活动。学就是反复学习中央5号文件;批就是狠批工作上的唯条件论和畏难情绪;讲就是讲组建专业社的意义和好处,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了组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二是进行宗旨教育。我们以供销社身在农村的现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供销社的办社宗旨是什么”、“供销社的立社之本靠什么?”的大讨论,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办好专业社的自觉性。三是学习外地经验。我们多次派员到外地学习,开阔眼界。特别是省政府关于农业、畜牧、乡镇企业都可组建专业社的批示下发后,对企业触动很大。大家认识到:这项工作再不抓,市场就会被别人抢走。强烈的危机感,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和促进了建社工作的进展。
  
  二、提高组建质量
  
  质量是专业社的生命。为了确保质量,我们狠抓了三点:一是明确组建标准。建社一开始,县社就出台了《关于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对哪些企业建专业社,什么时候建成,达到什么标准,都做了具体规定。二是贯彻“十有”原则。为了使专业社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我们提出了“十有”原则,即:凡建成的专业社,都必须有牌子、有章程、有组织、有制度、有社员、有股金、有服务内容、有风险机制、有二次返利、有发展规划,十者缺一不可。省社“十有”、“五落实”规定下发后,我们按照要求,逐一进行了完善,为提高组建质量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大工作力度。为了加强领导,县社由主任挂帅,成立了组建管理领导小组;为了落实责任,我们实施了“一把手工程”,规定企业的一把手负责专业社的组建工作。为了加快进度,我们常年派员,深入基层督促检查,调动了企业抓质量的积极性。多数企业都建立健全了社员档案,使我县的建社工作不断上档次、上水平。
  
  三、强化服务功能
  
  服务水平的高低,始终是我们检验专业社成败的标准。近年来,围绕强化服务功能,我们加快了“三个步伐”:一是设施更新改造的步伐。几年来,我们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对22个农资专业社、27个棉花专业社的经营、储存设施进行了修缮,设施的更新为强化服务功能奠定了基础。二是科技惠农服务的步伐。在农资供应上,我们以农资专业社为依托,以庄稼医院为阵地,广泛开展了新肥、新药推广,测土施肥、开方卖药活动,每年推广的新肥、新药品种都在20个以上,测土面积10万亩以上,开方卖药占农药销售总量的80%以上。在棉花生产上,我们以棉花专业社为依托,采取科技人员、科技知识“双下乡”的方法,从种到收全程服务。特别是育种专业社,成功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有效地解决了我县棉种“品系杂、品质差、不高产、不抗虫”的问题,受到了省农科院的充分肯定和广大棉农的好评。三是现代营销方式的步伐。我们改变一购一销、简单服务的经营模式,广泛推行了合同种植、订单生产、连锁经营、择优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服务功能的不断强化,为企业提高效益创造了条件。
  
  四、贯彻返利原则
  
  专业社对社员返利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原则,是与农民加强经济联系的纽带。从建社的第一年起,我们就把返利当成办好专业社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龙头拿钱返利。按照有关规定,专业社返利前提必须是社员入股,既入身份股,也入经营股,不入经营股不返利。但从我县情况看,由于入社农户较多,把股金定得过高,农民不认可。因此,我们只收身份股,不收经营股。再者,我县基层社实力较弱,组建的专业社较多,返利有一定困难。而几个龙头企业经营实力都较强,专业社的业务又都是龙头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因此,让龙头企业出资,通过专业社返利就成为必然。二是合理确定标准。我们根据主营商品获利情况,确定的返利标准是:农资专业社按从龙头企业进货总值的2‰、棉花专业社按向龙头企业提供商品总值的1‰计算。龙头企业把红利交给专业社,专业社按四六比例返给社员,即:40%留在专业社扩大再生产,60%按入股金额返到户,几年间共返利80多万元。
  我县组建专业社只有几年时间,尽管做法还不够成熟,但作用已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一是有效地促进了棉花生产发展。多年来,棉花一直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历史上曾有过植棉34万亩,籽棉收购一个亿的辉煌。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却出现了面积不过2万亩,籽棉收购不过400万斤的低潮。为了遏制“滑坡”局面,1998年初我们以专业社为依托,把科技兴棉正式列入议程。我们狠抓舆论导向服务,调动了棉农的积极性;狠抓科技传授,用科学技术武装棉农;狠抓优种引繁,解决了棉种“多、滥、差”的问题;狠抓合同种植、保护价收购,打消了棉农的后顾之忧。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使我县的棉花面积由1998年的6万亩发展到2004年的31万亩,籽棉收购量由1998年的3000万斤增加到2004年的9200万斤,仅棉花一项农民年均增收3000多万元。
  二是有效地编织了农资经营网络。农资市场放开后,给供销社带来了很大冲击。我县的农资经营基本形成了个体、农业“三站”和供销社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供销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不编织网络是不行的。因此,从1998年开始,我们在基层选择了16个经营能量大的企业,组建了首批专业社。1999年到2001年我们又陆续新建了6个,使全县农资专业社达到了22个,发展社员1.6万户,从而使我县在农资经营上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的营销格局,经营能量大大提高。1998年我县化肥销售总量13万吨,总值1.5亿元,2004年增加到18万吨,总值2.8亿元。市场占有份额已有过去的50%上升到95%左右。销售过程中,供销社每年为农民让利80多万元。
  三是有效地改变了企业的落后局面。供销社建社时间早、企业包袱重。以前,不少基层社由于棉花资源少,农资市场小,效益不断滑坡,经常出现亏损。1998年以后,我们把扭亏增效的突破点放在农资、棉花专业社上,坚持寓企业效益于服务之中,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和支持,使企业走上了振兴的路子。几年来,基层企业的购、销、利连年大幅增长,企业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从1999年到2004年的六年间,共有龙华、王千寺等17个基层企业融资1300多万元,建起营业楼17幢、高标准门店150多间,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重塑了供销社形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