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模研究综述及趋势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汝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城镇规模作为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其核心实际是确定城镇的适度规模,以全面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阐述了我国现状确定城镇适度规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目前城镇规模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关于城镇规模研究在研究区域、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及研究内容中需要增强和改进的具体内容,从而对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发展方针进行了重新检讨。
关键词:城镇 规模 城镇化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从2005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城镇规模问题的重要性凸显。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是关于城镇的适度规模问题,即企图找到一个确定的人口数量点,在这个点上可以实现城镇的综合效益最佳。一般而言,影响城镇规模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几方面,尽管如此,对城镇适度规模的分析仍然是学术界的难题。
一、城镇规模研究历史
国外城镇合理规模的研究可以远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关于理想城邦合理规模的论述,柏拉图以广场中心的容量为标准,认为最佳城镇人口规模为5040人。而美国地理学家莫尔认为,中等城市最为理想,当城市人口达到25―35万人时,既可有较强的实力,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心,产生工业聚集效益,又可避免大城市的严重弊病。另外,克拉克和西什研究了一个城市为居民提供服务设施所花费的成本,他们发现的一个规律性特点是,在城市规模扩大时,人均成本先是下降,然后上升,即呈U型状态。
对于城镇规模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提出时期。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城镇规模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田园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产生各类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与城市规划学科有关的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城镇合理规模问题进行研究,但目前在国外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城市最优规模的不可得。由于一个城市体系内城市等级和城市规模的花费和赢利的不确定性,所以不可能确定或是规划一个城镇的最佳规模。国外的一些学者和机构从便于管理的角度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数字,见表1。
二、我国城镇规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镇合理规模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一是研究区域过于集中。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地理专业院校所在的部分省份和地区,而对于急需加快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城镇的研究相对不足,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建设中对城镇规模方面的依据科学性不强。
二是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关于城镇规模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个别城镇、部分城镇群体以及城镇总体规划中城镇规模的探讨等方面,而对于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关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小城镇处于城镇体系末与村镇体系首的这种特殊位置的城镇类型,其适度规模问题的相关研究几乎呈现空白。
三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需要创新。多数研究是从单一角度,如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对城镇规模进行分析,而对于处在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发展新阶段的城镇,缺乏更新的研究理论视角。其中,研究方法更多的是采用“归纳法”及“指令性”,缺乏实证研究和剖析性,从综合角度来对城镇规模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
四是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国内对于城镇合理规模问题的研究还未十分系统地形成区域“特色模式的总结”,成果相对较少,另外,很多学者虽然提出了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对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解决的主要对策等方面,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仅着眼于个体城镇的发展,未能抓住整体特点。
三、结论与讨论
可以看出,对于城镇规模的研究历史已久,但从研究区域、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我国近年来党中央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变化分析,未来学术界在城镇规模方面的研究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第一,研究区域的扩展。2000年,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6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在平衡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的同时,必然要进一步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建设,城镇规模问题作为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必然会引起学术界相关研究更多的关注。
第二,研究对象的增加。小城镇是上连城市下接乡村的枢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建设发展必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加之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都凸显出了党中央对于乡村及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小城镇作为乡村建设的龙头,必然会再成为研究的焦点。
第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完善。一般而言,多数城镇规模相关研究是从单一角度,如区域、生态、经济、社会角度对城镇规模进行分析,但缺乏从综合视点出发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小城镇为例,所处区域的涵义包括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两方面,在城镇体系方面,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借用分形理论模型,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区域视点对城镇规模分布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对城镇体系中大、中城镇的规模分布进行探讨,而对小城镇这一规模层次的城镇体系分析较少。而在村镇体系方面,对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进行搜索,呈现空白状态,国外有关农村聚落的位序规模研究成果也十分有限,目前能够检索到的系统研究仅有国外学者Sonis M和Grossman D关于乡村聚落的位序规模分析,二人通过对撒马利亚、英格兰及以色列的农村聚落研究分析,提出农村聚落的规模位序分布服从公式Pi= P1δi-1 的观点(其中Pi是第i位乡村聚落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乡村聚落人口,δ是常数)。
第四,研究内容系统化。近年来,城镇规模问题研究的主要视点集中在政策、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而从综合视点着手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从政策层面对城镇规模进行研究,往往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相关制度进行分析。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视角进行研究,往往也是从某一方面出发,从单一视角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而缺乏从不同视角出发的相关比较及综合分析,以造成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不强。
四、结语
关于城镇规模的研究,从柏拉图等人的研究至今,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往往把众多的社会经济弊病归咎为过大的城镇规模,同时绞尽脑汁去设计一个最理想、最合理的适度城镇规模,由于城镇规模是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其研究不仅是一项理论探索,还是一项复杂的实践过程。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城镇规模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应针对这些问题做出适时调整,并应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研究范围、对象、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城镇合理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有效、健康地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①邹兵. 小城镇的制度变迁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②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③王志强. 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④刘继生,陈彦光.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J].人文地理,1999(3):1―6
⑤陈秉钊. 发展小城镇与城市化的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2001(2):18―21
⑥余庆年,赵登辉.我国各级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2):39―42
⑦牛慧恩.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化研究――《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编制工作体会[J].城市规划,2007(4):16―19
⑧田莉.探究最优城市规模的“斯芬克司之谜”――论城市规模的经济学解释[J].城市规划学刊,2009(2):63―68
⑨Sonis M, Grossman D.Rank-Size Rule for Rural Settlements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S0038-0121),1984,18(6):373-380
⑩ Sonis M, Grossman D.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Rank-Size Rule: Examples from England and the Land of Israel[J].Geography Research Forum(S0333-5275),1989,9:66-109
(郭汝,河南省平顶山人,河南城建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更新、村镇规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