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 雁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背景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性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社会公益性”成为事业单位内在的规定性。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事业单位经济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多元投资体制,在保持一些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体制下,很多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于自筹或社会实体投资,也出现了完全社会独资的事业单位。在这种环境下,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呈现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
  从所涉及的范围和行业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纯粹公共产品事业单位,比如一些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基础学科研究的科研院所、人口与计生单位、公共卫生防疫组织等,它们的职能是完全意义上的为大众基本社会生活服务,属于绝对意义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另一类是不完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事业单位,比如从事高等教育、特长教育、影视艺术、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的单位,它们一方面具有提供准公共用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它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使得社会个体满足了自身需求,尤其是随着市场对这种事业单位的介入以及外部组织的经济投入,满足个体需求的职能更为凸显,因此,这种提供混合型产品和服务的事业单位就具有了双重收益属性,既具有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产品或服务,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公共属性,也具有满足个体消费需要、提供私有产品的属性。
  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事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首先以提供社会公益产品,体现其社会公益性,不断提高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为前提;同时也要考虑事业单位自身的持续发展,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需求为目标,加强财务的收益性目标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发展要在财务管理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兼顾公益性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属性,兼顾满足社会对公益性产品和私有产品的需求,坚持双重管理目标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协调。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目前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议,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选择事业净收入最大化还是选择事业绩效最大化之争。在发达国家,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它们财务管理目标往往是坚持财务收支平衡,然后就是净收入最大化;也有的基于避免财务危机和净捐赠最大化的考虑,选择成本最小化的管理目标。从这些选择的本质看,无论选择财务收支平衡还是选择成本最小化,核心目标都是达到净收入最大化的实现。这种选择的结果就必然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在我国事业单位发展中,体现社会公益性,以实现公共产品的高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和前提性的原则,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正契合了这种需求。基于这种情况的我国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不能仅仅强调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而应当从为社会提供优质、充足的公共产品出发,以选择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社会的公益性,促进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容
  (一)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经费投资渠道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国有事业单位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筹经费三种形式。尤其是随着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一些社会兴办的事业单位,比如民营性质的学校,经费来源由出资人拨付。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筹资渠道存在多种模式。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筹资目标要以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和公益性服务为前提,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要通过事业单位自身加强资金筹措能力,开拓筹措渠道。目前,事业单位的筹措渠道有银行贷款、社会参股、接受捐赠、科研收入、生产服务、向债权人筹资等。其中筹资范围可以面向国内,也可以向海外慈善组织筹集、世界银行贷款等。在筹资过程中,要考虑资金使用的效益与风险,尤其是利用各种贷款方面,要考虑贷款的利息成本,细致分析资金的使用期限、额度,做到筹资前的科学评估与规划,防止盲目的筹资,避免造成资金的还款风险或浪费。
  (二)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任何单位要实现其职能,就要不断发展壮大。事业单位也是如此,也存在发展与竞争,应当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壮大自身力量。因此,作为事业单位要进行资金投入,以获得较大或更大的发展机会,比如仪器设备购置、人才引进、住房建设、科研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事业单位资金投资管理中,关键是要把握资金的投入的效益,即要掌握投入的有效性和投入的效率,防止盲目的投资和浪费性的投资。因此,一方面要做投资评估与预算,另一方面要注重投资中的资金支出管理,还要注意投资后的对投资对象的利用管理,保证投资效益的发挥。事业单位始终应当坚持以较小的投入成本和较低的风险,获得较高投资收益的原则。
  (三)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的水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应当强化成本意识,建立起自我管理的内部成本核算体系,科学评估、计量各项开支的成本支出,以最大的事业效应、最小的成本支出,实现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在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不断健全的今天,作为向事业单位缴费的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对事业单位的压力增大,要求事业单位要重视成本的核算,注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经得起社会的监督和市场竞争的考验。
  (四)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
  虽然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对待非营利性组织的分配持否定态度,它们认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像企业一样取得收益和回报,也当然不存在分配资金的管理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事业单位存在着社会投资的部分,有投资就应当有回报,也就存在回报后劳动者或投资者的收益分配问题。同时,劳动者由于岗位、自身技术水平不同,对事业单位的贡献率也是不同的,从人力资源开发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就要以体现激励的分配机制来实现,所以,近些年我国事业单位进行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质就涉及到了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问题。因此,人事分配是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而资金分配管理就要调动员工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侯雁,1978年生,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