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今年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快中趋优”的特点。1-6月,中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691.35亿元,同比增长13.32%。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产业承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要继续落实宏观调控措施,降低物价上涨的影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供应,推进项目土地置换;倾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产业接纳能力。
一、当前中部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面临新考验。近两年来,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今年春耕期间,江西省国产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0%,农用柴油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1%;河南省硫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5%,氯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3%,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75%;安徽省碳酸氢铵价格同比上涨34.71%,尿素价格同比上浮22.45%。其他农资如农药、农膜、种子、饲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基本上与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收益相抵,使部分农民失去了加大投入的信心,甚至放松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
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上半年,中部6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遍高于全国0.2-2.1个百分点,高物价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扣除价格因素,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半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2%、3.4%、5.4%、1.0%、5.7%、4.4%,均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
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上半年,中部地区企业效益出现整体下滑,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攀升。湖北省1-5月份实现工业利润263.6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回落7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9.01亿元,同比增长1.4倍。河南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达到66.29亿元,同比增长234.5%,亏损企业集中在电力、石油加工、有色、纺织、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山西省上半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50.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4%。
(二)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增强
上半年,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169.55亿元(2006年价格),同比增长21.41%,增速比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5.68、1.67和2.35个百分点,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的快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给造成了巨大压力。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中部地区正步入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高峰期,但国家及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远低于中部地区的用地需求规模,土地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同时,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住宅项目占用了大量工业用地指标,一些企业占用土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电力供应普遍紧张,运煤通道瓶颈突出。上半年,中部6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缺口,山西、河南、江西的电力缺口较大,分别达到500、300、250万千瓦,电力紧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煤炭运能短缺问题凸显。石太线、邯长线、太焦线、侯月线等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运输缺口达到1亿吨,湖南、安徽等省电煤运输也出现紧张,纷纷启动公路、水运绿色通道。
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中部地区企业财务成本支出增加,资金约束进一步加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据河南省调查,河南省上半年企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达到132.41亿元,同比增长35.3%;84%的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一半以上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三)高耗能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体,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中部地区是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高耗能产业规模大、比重高,在工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中地位突出。上半年,河南省6大高耗能产业综合能耗增长10.82%,增幅虽然比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低0.7个百分点,但对整个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8.6个百分点,主体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湖北省确立的五大支柱产业除汽车产业外均属于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40%,能耗总量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湖南省国家重点监控的高耗能高污染性工业行业投资占规模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7%。安徽省上半年六大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23.9%,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高耗能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产业结构未实现根本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前提下,高能耗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然举足轻重,中部地区节能降耗的压力长期存在。
(四)经济整体实力较弱,产业承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经济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即使是在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领域,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部门,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些都部分抵消了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承接平台功能薄弱。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偏小,功能不够完善,经济外向度不高,品牌形象比较单薄,产业集聚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工业园区缺乏比较权威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不明,建设的随意性较大。除少数特色工业园外,多数工业园区在引进项目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业雷同现象突出,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用工矛盾较突出。尤其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以及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和我国要求的合理化比例3:5:2相去甚远,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满足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宏观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在目前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
施,降低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保障粮食生产。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并通过加强和改进价格监管等措施防止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采取措施平抑消费品价格过快增长。重点监控粮油、猪肉、蔬菜等直接影响民生的消费品价格,严控流通中间环节涨价。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
加强对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投资监测。对于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的地区,要运用投资监管、项目审核、土地管理等手段,协调支持环保、国土部门实行环保和土地“区域限批”。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服务业投资集聚化、制造业投资高端化、区域投资协调化和项目投资集约化。鼓励外资和区外资金投资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市政、环保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并购和参股改造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支持中部地区建设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关闭、淘汰落后的小电厂、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企业,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设备和产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区域内大型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和中医药产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等作为中部地区的潜力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
(三)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土地置换。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工业园区用地制定不同的投资标准、就业标准和产值标准,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有效的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在保证基本农田耕地面积只增不减的大前提下,对办得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张条件的工业园区适度拓展空间。对县以下大多数不具备开发条件和前景的工业区,应当下决心进行关闭,促使县以下的乡镇工业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在土地审批上要首先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升级企业用地需求。
加强对能源供应调度。加大对生产、运输的组织协调力度,充分挖掘现有生产潜力,努力保证煤电油运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农业、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用电。限制压缩不合理用电。重视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完善山西省煤炭集疏运体系。加强水运通道建设,规划汉江煤运通道建设,缓解京广、焦枝两条中部煤运通道的运输压力。
(四)多管齐下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产业接纳能力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走廊建设。制定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主动参与周边省在基础设施、旅游、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的互动对接,促进无水港、铁海联运等区域间无缝对接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构建城市群发展隆起带。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集约利用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经验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一体化进程。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完善省域交通网络,搭建共享型、数字化信息平台,增强城市群对省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扩大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范围,在确定南昌、赣州、郴州、武汉、合肥、芜湖、新乡、焦作、太原等9个中部城市作为重点承接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承接地范围。继续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产业转移的物质、人员流动提供方便渠道。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优化办事流程,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
高水平建设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将园区发展与各地优势相结合,形成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以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为主攻方向,通过内联外引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对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明显集聚效应的开发园区,优先纳入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重大项目推荐和配套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区县兴办特色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设施工程项目上给予支持。
编辑 张 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