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自主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赫文平
韩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其科技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引进―消化―创新”的演变过程。纵观韩国科技、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果敢引进、苦心钻研、大胆创新,是其显著特点;不甘落后、敢于冒险、争创一流,是其一贯的经营理念。这里仅就CDMA、钢铁和高速铁等有代表性的几个行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来了解韩国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
创新案例之一:CDMA
CDMA技术是上世纪由美国高通公司最先研发出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在美国本身尚未对此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尝试、前途未卜、风险很大的情况下,韩国政府在详细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93年做出了引进该项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抉择,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
韩国政府和企业在消化、吸收乃至创新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是CDMA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在创新方面给予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作为决策者,在CDMA开发的全过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它把CDMA列入“国策性”研发项目,明确提出了要创世界一流产业和一流产品的发展目标。为此,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发展CDMA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技术开发、标准化和服务运营商许可等一系列系统集成政策,集中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全力支持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为CDMA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内外合作,官民协同,全力攻关
在高通公司开发的总计53项CDMA技术专利中,韩国仅引进7项,其余大部分靠自己完成。开发初期,韩国与美国高通公司开展合作研究,重点从事终端机及MTSO的设计和开发。同时,由官方研发机构“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牵头,以招标方式吸收三星电子、LG通信和现代电子等企业组成联合攻关组,形成官民互动、风险共担的联合开发体系,重点进行商业应用技术开发,从而加速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培养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在强力的攻关阶段,情报通信部长官经常深入现场考察、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研究院、所长与研究人员同吃、同住,亲自参与研发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保障了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对研发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情报通信部通盘掌管和指导研发活动;由政府、研发机构和企业人士组成“项目管理组”,监控研发进程和质量;吸收TDX程控交换机研发人员参与,使其研发经验和诀窍在CDMA研发中得到应用,研发少走了不少弯路;诱导生产企业和服务运营商参与,使研发活动和生产及服务结合紧密,加速了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与产业资源部主导下同期进行的GSM终端机开发形成竞争关系,在“比比谁更快、更好”的压力下加速研发,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并缩短了研发周期。CDMA进入商业化运作后,政府引入竞争机制,选定5家公司开展商业化服务。政府还前瞻性地选定了同步式IMT―2000的运营商,为CDMA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扩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大力推动CDMA技术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韩国政府和民间对CDMA投入的资金已高达6兆韩元。研发过程中投入的人才超过千人,参与研发企业的人力投入甚至占雇员总数的15―20%。政府支持企业开辟国外市场,在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官民合作开展CDMA外交,诱导其它国家采用CDMA方式,借以扩大市场空间。在国外市场营销方面,由单纯的手机等设备出口转向网络设计和商业化服务运营,营业范围不断拓宽。
创新案例之二:钢铁工业(韩国浦项制铁)
纵观韩国钢铁产业技术发展历程,它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模仿、80年代改良和90年代直至今日的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引用韩国学者自己的总结,即为“复制式模仿”、“创造性模仿”和“创新”三个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实际上也是韩国整个产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一、上世纪70年代钢铁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引进、消化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
创业初期实行“拿来主义”,自己没有技术,只能学人家,目标是迅速建厂并形成产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此,韩国从日本进口了最先进的钢铁设备,并分批分期组派技术人员到日本“新日铁”和“日本钢管”等企业接受培训和现场观摩,很快学习和掌握了设备操作和生产技术。同时,浦项制铁还招聘日本专家来厂做现场指导,从中掌握了部分自动化控制和产品质量技术;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加班加点,一一解决投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依靠日本设备、技术和企业顽强的创业精神,1973年浦项制铁年产103万吨的一号高炉建成投产;其后第二至第四高炉又相继建成投产,使浦项制铁的钢铁年产能一跃提高到850万吨,成为排在世界第11位的大型钢厂,部分技术指标和生产效率甚至超过了除日本以外的发达国家。此间,在消化、吸收日本技术的同时,也对设备和工艺做过部分改良,但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基本空白,产品仍以普通钢材为主。
二、上世纪80年代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浦项制铁的发展壮大,引起发达国家的警觉,技术引进受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明显地要靠自主创新。因此,企业在继续有选择地购置先进设备的同时,通过大量收集和分析各种文献资料,经常派团出国考察,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研究人员互访、举办技术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从中大量接触、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情报和信息。与此同时,它加紧积蓄和培植自主开发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苦心研发先进技术。措施包括:成立企业技术研究所、产业科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浦项工科大学,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业余培训,扩大出国进修和留学,大量招聘高级技术人才入社,以充实企业研发实力;对研发有功人员给予重奖等。
创新努力的结果,使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使设备的国产化比率由创业初期的12.5%提高到63.1%。依靠优越于日本的作业技术,其产品价格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热轧产品的质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从而,实现了钢铁技术由单纯模仿到部分创新的阶段性飞跃。
三、上世纪90年代进入全新的技术创新年代
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浦项制铁加速了创新准备,制定了中长期技术发展战略和计划。研发着眼点由解决现有问题而转向未来发展需求上,在继续从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和降低成本等技术开发的同时,重点开展下一代革新钢铁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研发已步入世界前沿。目标是赶超日本,跻身世界钢铁强国行列。
在模仿和追击阶段,有现成的研发对象和目标,有国外成功的先例,故成功把握大。而属探索性和前瞻性的下一代革新钢铁技术的开发,工艺设计、设备制作、工厂作业等三大阶段所需的核心技术,均需自己完成,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目标的设定和课题本身就是难题。因此,浦项制铁在创新方面投入了更大精力,这一时期的主要做法是:人才、资金向高技术研发项目大幅倾斜;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外信息;整合内外资源联合攻关。结果,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它在产能上已超过新日铁,成为世界第一大钢厂;在价格竞争方面继续保持优势,产品质量、品种也达到可与日本一争高下的水平,钢铁大国的面貌进一步显现。此间最大的收获是:建立起了系统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具备了系统集成技术的开发能力,连续推出了不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其中许多成果达到了连日本都要反过来学习的程度。
进入新世纪,浦项制铁制定了“中长期技术开发计划”,以传统技术和战略产品技术为中心,选定12个战略课题进行研发,重点开发高性能特殊钢。预计,浦项制铁在新世纪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创新案例三:高速铁路
韩国通过引进法国技术兴建的高速铁,于2004年12月投入商业化运行,成为继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之后,第五个拥有高速铁的国家。
一、以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市场准入的条件签署协议
韩国引进高速铁技术,既为满足本国所需,更瞄准的是国际市场。因此,它把实现国产化和拥有开辟国际市场的权利,作为首要的引进条件。目的是在法国提供的先进技术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研制出更先进的韩国型高速铁技术并将其培植成新的出口创汇型产业。经长期交涉和协商,韩国于1994年6月以十分有利的条件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合同。其中明确规定法方须转让所有高速铁技术,其中包括车辆、接触线和列车控制装置等核心技术及运营维修技术等;允许韩国使用相关知识产权和开辟国际市场;允许韩国实现总造价50%的国产化指标。这些条件,为韩国依靠法国技术开发出自己的高速铁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尽快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为二次开发创造条件
合同签订后,韩方派遣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到法国接受技术培训,系统学习电力、信号、土木、轨道等系统接口技术;另派出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法国工厂接受在岗培训,接受制造技术传授;主管高速铁项目的韩国铁路设施公团质量监督人员赴法国制造厂,参与车辆质量监督、测试和试运行,从中掌握运行技术和经验。与此同时,韩国铁路设施公团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共同进行系统设计。从1994―1998年的4年间,韩国获取的设计、制造、测试方面的技术资料多达数十万页;在法国和韩国接受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约有2000人,为二次开发奠定了技术和人才上的基础条件。
三、开发研制韩国型的高速铁系统技术
在基本完成了对法国转让技术的消化、吸收后,韩国集中国内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始研制韩国型的高速铁系统技术。政府将其列入“G7”计划(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高技术开发计划),在资金、人才上给予了必要支持,据称总计有129个研发机构和企业参与了研发等活动。为实现合同中商定的实现主要设施(包括动力机车、客车专用器材、接触线以及列车自动化控制系统、连锁装置、调度集中系统等列车控制装置)50%以上的国产化目标,在总计44列动车组中,韩国争取到在国内生产34列动车组的权利。为此,制定了国产化计划和进度表,由铁路设施公团负责审批、监督和会计监察,对未按计划完成国产化指标的企业,给予按造价20%的罚款处罚。另邀请法方技术人员常驻韩国生产厂家给予技术指导,前后来韩技术人员总人数逾千人次,从而确保了生产进度和质量,使上述主要系统设备和装置实现了国产化,其比率达55.4%。同时,加紧进行创新性的研发,成功研制出了大容量诱导电动机等新装备,终于推出了最高时速可达352公里的韩国自己的高速列车系统。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