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丹琳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新型的地学研究工具,随着GIS的逐渐社会化,要求GIS的教育要密切联系应用领域,面向专业应用,构建适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本文在综述了中国GIS教育的发展情况后,对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GIS 专业培训
1 中国GIS专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步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的变化格局。2004年对于我国GIS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它经历几项“里程碑”事件,其中,第一本地理信息系统教材的出版,第一次本科与硕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招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的成立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国内500余所高校已经设置了GIS或相关专业,其中大约有200所建立了GIS实验室,一大批各层次的GIS人才陆续走向工作岗位,为我国的地理信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大批专业相关的硕士点、博士点、实验室正在不断获准建立,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和兴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教育模式,方向构建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如何确定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 GIS专业培养现状
2.1缺乏适应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
GIS专业教育中,过多的强调了计算机编程,仿佛编程已经成为GIS的代名词和全部,导致很多学生把编程作为专业学习的第一要务,而忽略测绘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当然,毫无疑问,编程对于GIS专业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社会需求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2.2学科定位与培养实际不大一致
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工科人才在数理能力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深入、培养力度不够;理科学生计算机能力不强,实习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显然这是由于各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构成不够合理造成的,导致学科定位和培养实际相去甚远。
2.3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
虽然GIS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更应体现本校的学科优势,所谓术业有专攻,即目前国内从事GIS教育的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不同的专业背景,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让学生专门学习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目前,在本科阶段的GIS教育中,GIS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以下4类:测绘与遥感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地理类和GIS专业类。这类教学体系确实涵盖很广,但很明显,针对性不强,侧重点不够突出。
2.4教学计划与实验室条件配合不佳,教学中动手和实践能力强调不够
因为GIS是一门非常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教学过程中务必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倘若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则学生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势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使GIS的实践教学无法深入,理论教学得不到巩固。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总结原因如下:
(1)主观方面。部分教师经验不足,这有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在专业岗位上工作的经历,如果再没有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势必造成实践经验上的严重空缺,从而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GIS开发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对教材所讲解的理论理解得也就不够透彻。
(2)客观方面。很多学校都缺乏相关的软硬件环境,即使具备环境,可能设备配备也不够完善。如此一来,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的的程度,相关的理论知识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但学生很难学以致用。
2.5师资学术机构不合理、办学经验匮乏
GIS行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长,使得全国很多学校在短时间内将GIS专业上马。部分专业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对整个GIS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全掌握,属于“半路出家”。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出现重此轻彼的现象,对GIS人才的培养造成消极影响,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后续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所有行业对人才共同的需求和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的潜力。正因为GIS本身就是发展迅速的高新科技,所以近年来各学校尽管通过人才引进、现有师资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了GIS专业人才的比例,但仍不能满足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3 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机遇和挑战下,GIS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学科及专业定位。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也日趋增多。这样的一种形势对GIS专业在日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确保各校GIS专业学生能够在人才济济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所以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和准确,第一原则就是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特色,面向学科内应用领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GIS教学体系。
3.2培养科班出身、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培养出色的GIS技术人才队伍需要优化的课程设置,而优化的课程设置需要实力雄厚、机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GIS与一般的传统专业教育不同,与其紧密联系的相关学科多达十几门,所以对GIS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上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专业背景和非常广阔的知识面。高校应该通过引进GIS专业岗位上的高精尖人才,或者通过读学位、在职进修、出国学习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基础夯实、业务精准、扎根教育事业、结构层次合理、充满激情和活力、综合素质过硬的GIS师资队伍。
另外,以科研促进教学,即“学以致用”一直是高等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GIS,作为一种为地理科学提供空间分析手段的专业技术,最终目标肯定还是要用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这也是GIS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应大力支持GIS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如能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则更好。
3.3 GIS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针对GIS的专业特点,广泛占有资料,应全方位收集前沿信息;
(2)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本科专业新目录中确定的原则――“加强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定位在实践型人才培养上。
(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作讲解、演示、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突出重点、注重逻辑联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4)加强实践训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GIS与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潜力。
参考文献:
[1]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5):16-19.
[2]田雨、姜岩、卢秀山,GIS专业实验教学建设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6):1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1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