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环境约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家源 徐文昕

  摘要: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随着传统工业化道路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传统工业化道路;环境约束;转变
  
  一、环境与工业化
  在经济学中,工业化一般被定义为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工业化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过程,还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环境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禀赋条件,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可以说环境以及其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工业生产是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过程,工业化需要大规模地开发使用自然资源。所以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人类以更加有效的手段、更加集约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受到环境的约束。工业生产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会产生各种工业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使工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资源坏境是工业化的起点。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参与人口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发展过程,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成本推进型和粗放式的工业化,这使得中国工业发展受到的环境约束更为显著。在稀缺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和由于工业化推进使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难以逆转的今天,积极地寻求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工业化模式特点
  作为现代环境问题主要内容的环境污染几乎就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中国工业化的具体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破坏更为剧烈。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西方由自由市场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不同,其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体现出来的是鲜明的“追赶型”特征,而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增长所带动的。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超英赶美”战略,还是改革开放后确定的“三步走”设想,都是建立在中国工业化落后于西方这一历史基础上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形成了以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目标以及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追赶型现代化模式,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工业高速增长。1949年以后,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0年代为25%;20世纪60年代为3.9%;70年代为9.1%;80年代为13.3%,这种高速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也属罕见。这种高速发展一方面使中国的工业体系能在短期内得以建成,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80年代以前所建设的工业企业几乎没有污染控制设施,留下了巨大的环境“欠账”。80年代后,法律上规定新建工业企业都要配备污染控制设施,但由于重视不够,投资不足,仍留下了一些缺口。同时,在工业高速增长中,传统工业仍占据绝对地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到2%。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下所导致的高消耗、高污染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二,工业结构重型化。中国走的是一条由投资需求带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重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使得经济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为膨胀,从而拉动了包括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初级加工部门生产的大幅度增长。这种能源、原材料消耗的迅速上升,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负荷。
  第三,中国工业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工业产值的42%,但是由于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管理落后,控制污染的投入有限,加之布局不合理,使得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大大高于同等类型的大中型企业。
  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使我国的工业化面临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2005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144个国家的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中,中国只排名第133位。从大气环境看,2006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589万吨,超过了环境理论容量的一倍以上;从土地环境来看,到2004年,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从淡水环境来看,2005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96.4亿吨,比上年增加8.3亿吨,增幅2.9%。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在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严重污染,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沉重代价。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国家是行不通的,转换工业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三、实现转变
  中国并不具有特别的资源环境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依靠大量消费资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强调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转变原有工业化模式为一条新的既有利于经济快速增长,又能协调自然、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才能增强中国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第一,从指导思想上来看,要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而要把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口控制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之一。
  第二,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实现正确的角色定位和坚持制度创新。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效政府,调整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经济增长的模式。其次,政府应该着眼于全局、长远和公众利益,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政策和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立法,通过有效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第三,从市场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现代市场制度。建立现代市场制度包括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价格信号制度、市场规则制度、市场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道德规范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等,并且要求我们要坚持把生态法则作为市场制度建立的指导。从理论上讲,由于产权界定较困难,自然资源和环境领域最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因此,要坚持以生态法则为导向,逐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资源环境运转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以环境税费为主的“绿色税收”体系和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从而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
  第四,从企业层面来看,只有产权清晰的企业才会对来自市场的激励产生有效反应,因此首先就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成为产权清晰地市场主体。其次,要把现代生态环境制度纳入现代企业制度之中,在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增加企业利润。并且进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实现企业绿色制度创新。最后,要以信息化的制度模式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中国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于以信息化的制度模式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实现企业制度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源的消费和环境的破坏是工业发展的代价,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粗放式增长的过程,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中国工业正面临着实现从主要依靠耗费资源技术来支撑工业竞争力的阶段向主要依靠节约资源技术来支持工业竞争力的阶段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竞争方式、经济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发生显著变化。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其正式的政策表达,也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正确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2007(7).
  3、曲格平.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保护[J].战略与管理,1998(2).
  4、宋海龙,李武军,陈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3(l).
  5、李廉水等.2004年中国制造业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徐家源,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徐文昕,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