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福建湄洲湾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金枝

  摘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就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湄洲湾海洋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湄洲湾;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湄洲湾区域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北邻兴化湾,南连泉州湾,东、西和西北三面为莆田市秀屿区、城厢区、仙游县枫亭镇及泉州市惠安县、泉港区的大陆,总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其中湄洲湾内水域面积为516平方公里,它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海湾,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30公里,海岸线总长289公里,10米以上天然深水岸线长达达57.4余公里,可建深水泊位150多个,10万吨级轮船可自由进出,20万吨级轮船可乘潮入港。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湾内风平浪静,水阔港深、航道顺直,不冻不淤。它位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中点,北至上海590海里,南离湛江620海里,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88海里,可辐射至东南沿海及台湾地区。港区周围还有大量土地尚未开发,具有建造周期短、投资省、回报高、宜成片建设的优越条件。众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一致赞誉开发建设好湄洲湾不仅福建受益,祖国半壁江山都将受益。早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曾把湄洲湾定为我国东部六大港口之一,列入《建国方略》中;在国家“八五”计划时,被交通部列为我国四大远景发展规划的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现已被国家列入东南沿海港口群的行列,是海峡西岸三大主枢纽港之一。
  
  一、湄洲湾开发现状
  
  湄洲湾南岸港口现状:已建成3个5万吨以上泊位,另有在建东周半岛30万吨级油码头和斗尾30万吨级大型修造船厂等7大泊位项目,它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湄洲湾北岸港口现状:已初步形成了以秀屿港区为主,东吴港区等港区逐步发展的基本格局。其中秀屿港区主要承担综合运输服务功能,东吴港区目前主要服务于湄洲湾电厂的煤炭运输。环湄洲湾区域现有泉惠、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以及惠安经济开发区、仙游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等,规划总面积约315平方公里。目前,一个以湄洲湾港为中心,以福州港、厦门港两翼,从而带动台湾海峡西岸整个福建经济腾飞的战略设想和态势业已形成,建设“东方大港”将不再是梦,一个新兴
  港口城市的崛起指日可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港口资源被分割。莆田市秀屿港与泉州市肖厝港同属湄洲湾,处于同一海域,只是有由于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变成两个港口,造成两地资源浪费、争船只、争航线、争业务等无序竞争,使港口功能削弱,无法发挥港口整体优势;港口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湄洲湾北岸港口拥有宜港岸线59.4公里,但目前仅开发建设码头岸线约2公里,丰富的深水资源远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港口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不适应现代港口发展要求。由于湄洲湾港口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前期发展较慢,主要是受台海关系的制约(政治因素)。特别是湄洲湾北岸港口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较低;乱围垦、乱填海、乱挖沙,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湄洲湾沿岸过度围海造田、围垦养殖,造成岸线缩短,湾体变小,浅滩消失,加速了港池、航道淤积,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陆源污染、海水养殖污染、海域污染加重以及部分大型涉海工程对一些重点海域自然属性破坏较为严重,造成海水水质下降,海洋生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综合管理的协
  调机制仍不完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海洋管理仍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
  
  三、湄洲湾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湄洲湾开发建设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并举,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性,做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分步实施,构建“环湄洲湾经济繁荣圈”
  湄洲湾开发,港口建设是龙头、产业发展是核心、中心城市是依托、基础设施是支撑。湄洲湾开发建设要站在国际发展的大背景下,用发展的眼光谋划总体思路,把湄洲湾南北两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走港城一体的发展路子,整合有效的港口资源、合理利用港口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港口优势;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要把宏观和微观、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既要考虑长远,又要切实可行,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同时,湄洲湾城市规划还要与临港产业规划、港口规划相衔接,并在空间安排上与港口开发进行紧密衔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港口范围,借助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推力,为港口功能拓展提供发展空间,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集聚发展的目标,形成城市发展、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还要北接长三角、南联珠三角,西联“大京九”,辐射深入到江西、湖南、湖北,甚到四川等西南省份,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培育临港产业体系、推进临港工业集聚,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形成大港口、大配套、大产业、大物流、大交通、大腹地,把湄洲湾建设成为福建的港口、内陆中西部的港口、中国和世界的港口。
  (二)加强岸线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推进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
  一是岸线开发应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按照海岸线资源的种类、分布、集中程度和开发价值,科学制定重要港区岸线和航道控制性规划,划定规划岸线的陆域、水域和航道保护范围,综合平衡岸线和陆域关系,协调仓储、海港工业、物流等用地布局,划定港口无期建设预留区域。二是按产业功能需求和发展时序,分轻重缓急,高效集约化利用岸线、码头和土地等资源,优先开发综合价值高的海洋资源。对依港而建的工业和仓储项目,引导向陆域纵深发展,以提高港口空间开发效益。三是对可建大泊位的岸线但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及时予以保护,坚决避免由于目光短浅造成“多占少用、占而不用”,为今后发展带来麻烦和遗憾。
  (三)严格控制围海造地,确保湾内港阔水深,保持湄洲湾港口优势永恒持续
  湄洲湾是中国沿海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与其他无港口的沿海地区情况不一样,具有特殊性,不能随意围海造地。由于在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因此,湄洲湾沿岸围海造地要坚决遵循“科学、有序、适度、合理”的原则,先做科学论证,再做宏观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如因土地紧缺,而盲目地、大规模地在湄洲湾海域及其周边海域围垦、填海,将造成湄洲湾港湾缩小、纳潮量减少、泥沙淤积、航道缩窄变浅,海域水质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湄洲湾港口功能的开发利用,使湄洲湾深水良港的独特优势不在,那将是得不偿失。在这方面例子很多,教训是深刻的。
  例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测量资料显示,在短短75年时间里,胶州湾被不断蚕食,海湾面积已从1928年的560平方公里下降到2003年的362平方公里,面积缩小了35%。从1928年的560平方公里到2003年的362平方公里,75年内胶州湾“瘦身”三圈,面积缩小了35%,由于海湾面积急剧减小,其纳潮量正逐步减弱,已由1935年的11.82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亿多立方米,减少了近40%。胶州湾水域面积的缩小,直接后果必然是造成海湾纳潮量减少,对气候与环境调节能力降低,造成流场改变,水动力强度减弱,水体交换和携沙能力下降,港湾缩小、航道缩窄,加剧海域污染,导致海洋自净能力降低,自然和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青岛市的持续稳定地发展。保护胶州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例二:湄洲湾南岸外走马埭围垦工程已经实施,此工程量巨大,对周边地区海洋功能区影响显著。辋川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受流场改变的影响,对山腰盐场取水口及周边带水质环境危害将加剧;将影响辋川港区的航运、周围航道的通行;该工程围垦面积大,减少港湾的纳潮量,水域的污染和淤积,东桥盐场也面临取水口水质质量的严重问题;海堤线长将使鲤鱼岛滩涂养殖区,乃至湄洲湾中段南侧海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变化。
  为了保持湄洲湾港口优势永恒持续,应维护湄洲湾港口功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在湄洲湾海域及其周边海域围垦、填海要坚决遵循“科学、有序、适度、合理”的原则,先做科学论证,再做决策,促进湄洲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保护措施,合理安排海域和海岸保护与开发的空间布局,统筹兼顾湿地保护、土地资源、水源地建设等对滩涂的综合需要。二是对围垦滩涂和围填海活动必须通过申请和科学论证,严格审核、依法审批,严格控制不符合海域使用功能的项目上马。三是在湄洲湾海域及其海岸线,除经省政府批准并且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暂停其他填海工程项目建设;对无涉海需要的项目要另行选址,有涉海需要的要优先保证港口、码头需要;严格控制湾内工程设施的建设,避免造成湄洲湾的淤积。四是对已经失去经济价值的虾池、盐田等要适度“退池还海”,促进湄洲湾可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四)重视陆域植被保护,加快防护林建设,构筑海域周围绿色保护屏障
  由于湄洲湾地理、风沙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贫瘠,海岸线植被在物种分布、物种形态和群落结构方面一般与内陆不同,与内陆生态环境相比,海岸线的地形、植被以及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因此,湄洲湾区域开发建设时,禁止随意开山采石,破坏景观,破坏生态;要进行大面积种植沿海防护林带、水土保护林,以形成防护林网,改善生态环境,根治水土流失,形成沿海绿色屏障,增强抵御风沙危害能力。要实施住宅小区、街巷、公园、广场、绿化地及乡村、道路、农田的绿化工程。特别是农村村庄周围,居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包括村旁、河溪旁、农村公路旁、沟渠旁、田旁和基本农田外的抛荒地、旱地、坡耕地、围垦地等非规划林地上造林绿化。实现“路在林中、人在绿中、村镇在花园中”的优美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海域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
  湄洲湾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湄洲湾沿岸人民在期望着湄洲湾开发建设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继续拥有大海、沙滩、蓝天、白云和洁净的空气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保护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造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营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因此,湄洲湾开发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认真制定海洋功能区划,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依据。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选择入海排污口、审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选划海洋倾废区和各类海洋保护区等,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加强海洋污染监测、加强执法力度,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性,使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六)强化注重项目质量,努力做到好中选优,大力发展效益好、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走生态型开发之路
  在推进湄洲湾开发建设中,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坚持绿色开发,突出环保优先,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环保的角度遴选项目,对重大工业项目认真进行环境评估,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优先发展效益好、高投入、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走生态型开发之路,建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港口城市。
  
  参考文献:
  1、填海伤了胶州湾“元气”[N].半岛都市报,2005-01-30.
  2、林俊禹.湄洲岛:提高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运行能力[N].湄洲日报,2007-09-28.
  3、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泉州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的通知[Z].
  (作者单位:莆田市综合国有资产投资营运公司。作者为投资开发部主任、莆田市拔尖人才、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