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旧交替时期下的女性悲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俊芳

   摘要:《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典型的女性悲剧人物。虽然她已跨入新时代的思想潮流,具有个性解放、人格尊严、叛逆精神等意识。但同时还保留着封建残余思想、寄生生活、门第观念、主仆意识等。她的悲剧反映了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家庭妇女既一般又具特性的生活状况。文章以蘩漪为例,分析了其性格悲剧、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个性解放;叛逆
   一、引言
   《雷雨》塑造的是一组悲剧群象,剧中除了鲁贵以外,所有的人物和冲突都是具有悲剧性的,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绝后的。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女主人公蘩漪。蘩漪是一个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典型的女性悲剧人物。她是曹禺先生“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她最先出现在作品的创作构思里,并始终伴随着剧情发展的悲剧主人公。出场的人物有八个,随便少了哪一个,矛盾和冲突仍然是会发生的,只是不能左右故事情节发展路线和戏剧结构。在《雷雨》中,如果没有蘩漪这个人物,矛盾就不够相对集中、尖锐。《雷雨》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们为转移。”
   也就是说,蘩漪的爱恨之情是《雷雨》构思的中心,结构的聚焦点,悲剧情调的主旋律。
   作者在《序》里说:“我欢喜看蘩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我知道舞台上的她与我原来的企图,做成一种不可相信的参差。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蘩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惭愧不能画出她一幅真实的像,近来颇盼望着遇见一位有灵魂有技能的演员扮她,交付给她血肉。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
   因此,作者是非常同情这个女人的。因为她是处在从清末到二十年代初这个新旧交替、充满矛盾的年代,虽说受到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过“新的教育”。她一生的悲剧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女性的缩影。也就是说,“新与旧并存,矛盾集于一身。”文章分别从蘩漪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蘩漪悲剧的总导演这几个方面来谈新旧交替时期的女性悲剧。
   二、蘩漪的性格悲剧
   周朴园是蘩漪的丈夫,如果没有周朴园对蘩漪的专制统治,就不可能使蘩漪形成那样的性格和那样的行为,也不可能有周萍和蘩漪的隐私勾当,蘩漪的情、爱、恨也就根本无从发生,如果没有周冲也不可能体现蘩漪的母爱。
   蘩漪的“雷雨”性格,都是被专制的丈夫周朴园磨成的。在她的生活圈内,没有社交,没有理想,也没有爱情,心如死灰,面容憔悴。因此,她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处境有了反抗。她的那种反抗性格及后来的发展正是在同周朴园的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中被深刻揭示出来的。
   第一次冲突:周朴园以家长命令似的口吻逼蘩漪吃药,蘩漪是反抗的,接着周朴园就叫她亲生的儿子劝她吃,行不通,就再叫周萍跪下来求她吃,面对自己心爱的男人向她下跪,这样就刺激了她的心灵,使她招架不住,变成消极的防守。
   第二次冲突: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她是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出现的。“(好像不明白地)哦!(停,不经意地打量他)你看你!(尖声笑两声)你简直叫我想笑。(轻蔑地笑)你忘了你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啦!(又大笑,由饭厅跑下,重重地关上门)”尽管周朴园仍保持他的优势,但蘩漪在语言和表情上都进行了反抗,因为这时候鲁侍萍也在场。
   第三次冲突:蘩漪从鲁家回来后遇到周朴园,由防御者变成一个进攻者。也许是周萍把她逼上了绝路,她就把气都撒在周朴园身上,不但不让周朴园管自己的事,还抢周朴园手上的照片。随意评论周萍的母亲,还说要保管照片,故意气周朴园。
   最后一次冲突:在周萍和四凤将要一起出走的当口,蘩漪把周朴园叫出来,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出现,“无情地撕毁了周朴园的庄严的外衣,剥落了他的道德面具,而周朴园此时则已完全处于一个消极的,被动的地位了。”蘩漪的言行举止,无不在破坏周朴园要维护的封建家庭次序,撕毁周朴园要保持的封建家长的尊严,毫不留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大家庭丑陋的一面。“雷雨”式的反抗固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雷雨”是没有明确方向的,若弄得不好,好的坏的会一块被它毁灭掉,这也是蘩漪性格的悲剧内涵之一。
   蘩漪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热情”:“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就看见热情:热情到了无可寄托的时际,便做成自己的顽石,一跤绊了过去。”“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她是一个受过“新的教育”,却又不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而又“要真真活着”的女人。但由于她身为“旧式女人”,而且受到的“新的教育”又只有“一点”,在“个性解放”的鼓舞之下,想获得自由,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以一个独立人的姿态去追求和享受一种有爱情的生活。这样的思想导致了她以乱伦的方式去追求爱情。她是一个有着热情却又无处宣泄的苦闷者,在周家遇到了另一个欲望无法满足的苦闷者――从家乡跑出来的周家大少爷――周萍。她只比周萍大六岁,且周萍也不满父亲的专制,所以与周萍有着共同的语言,她以哭诉的方式博得了周萍的同情,于是两个人开始“闹鬼”,大概是周萍也有过跟她一样叛逆的情绪,也许还给过她一些生活上的温暖和希望。但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周萍渐渐地厌恶了一切忧郁过头的女人,忧郁已经蚀尽了她的心;他也恨一切经些教育陶冶的女人(因为她们会提醒他的缺点),再加上蘩漪的纠缠不清,他觉得“腻”!有意疏远蘩漪,使蘩漪成为一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后母。一些评论者着重从周萍与蘩漪“一走一留”的冲突中来具体揭示蘩漪的性格特征,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不是一般的喜新厌旧,而是思想上的分道扬镳。”蘩漪为了得到真正的爱情,不惜抛夫弃子,要跟周萍私奔,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而周萍恰恰相反,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传统,该玩的时候玩,到了关键时刻,还是要维护他父亲认为“最圆满、最有次序的家庭”,他怕周朴园和周冲,怕遭到社会的谴责。所以这样一个封建叛逆者(蘩漪)与一个归顺者(周萍)最终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蘩漪是在与封建礼教抗争、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陷入了“乱伦”的,而她一再强调否认她为人妻、为人母的事实的同时,更否定了乱伦的关系,因而她要求继续并发展同周平的爱情关系。而周萍从一开始就认为他们是乱伦关系,他对蘩漪说:“如果你以为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周冲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性格,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完全可以体现蘩漪给他充分的母爱,在他身上也可以看到蘩漪年轻时的影子。蘩漪跟周冲的谈话,是以和蔼的态度进行的,认真的聆听,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可见她是很民主的,并不像周朴园那样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在周冲的心中,“我一向什么都不肯瞒过您,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情我的思想的。”
   可见,蘩漪虽然自身处在那种新旧交替的时代,但她希望自己的儿子有美好的理想,给儿子足够的空间,让他有自由,不像她自己那样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有人通过蘩漪的一句话,认为她没有母性。对周冲,“(整个幻灭,失望)哦,你呀!(忽然,气愤)你不是我的儿子;你不像我,你――你简直是条死猪!”其实这个时候的蘩漪已经被周萍逼上了绝路,周萍使她的幻想破灭,“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她才会口不择言,拿自己的儿子出气。事实上到最后她是非常后悔的,当她发现自己在报复的过程中竟伤害了比自己更不幸的人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她“内心的善良”。最后面对意想不到的大悲剧,特别是周冲的惨死,使蘩漪“不仅怀疑了自己的追求,而且否定了自己的苦斗”,她痛苦地谴责是自己杀害了心爱的儿子。

   这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就是在强烈追求真活着的时候,内心也不无封建束缚造成的余悸。如今在巨大的不可解释的变故面前,她被封建的理论道德压倒了。
   这个生长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在一个最黑暗的堡垒里,为了追求“真真活着”而苦斗一生的年轻女人,终于没有能够撞碎堡垒的厚壁冲出去,而在自我谴责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三、蘩漪的命运悲剧
   蘩漪出身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爱好与诗文艺术,曾经有过对自由的梦想。然而现实打破了她的梦,封建的包办婚姻葬送了她的幸福。蘩漪“为了门当户对,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嫁给了周朴园。”成为资产阶级的太太。周朴园长她二十岁,自私、专横、残酷,只顾自己的“事业”,把这么优秀的一位女性禁锢在像牢笼一样的家中,在那样的老房子里生活了十八年,把所有曾经有过的对浪漫生活的向往都逐渐地随着时光消磨殆尽了。她曾向往热烈的爱,哪怕就是这种爱只能燃起毁灭之火。因为这种爱在周仆园身上是无法得到的,她只有在周萍的身上寻求慰藉。她饥不择食,选择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选择的人,其后果必然是加重她命运悲剧。“她已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把她救活了又不理她,撇得她枯死,慢慢地渴死。”然而,周萍对着这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后母,当着她谴责过这个可以闷死人的家,诅咒过他的父亲,并且甘愿犯灭伦的大罪,所以这样的举动才能引起蘩漪“极端的爱”。但是,作为归顺者的周萍很快就厌弃了这种乱伦的行为,重演了周仆园三十年前的故技:始乱终弃,另寻新欢。四凤的出现,改变了蘩漪和周萍的关系。
   周萍在对待周蘩漪的关系上,之所以背弃了自己的诺言,“都是一个‘怕’字在作崇:对社会舆论的怕,对整个统治势力的怕。”说白了,都不过是从他自私自利的动机出发,从个人的利害的角度上着想。从这一点说,“他真不愧是周仆园的儿子。”“归根到底他和周仆园是同一流的人物。”但是在他身上,也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些“‘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来。他之所以没有按照以前的路走下去,而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正是周仆园和他所代表的社会一手造成的。”有些评论家认为,“周萍对蘩漪爱伴随着的是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抗,是对周仆园的憎恨;而对蘩漪的离异,伴随着的则是以封建伦理道德的妥协和对周仆园的屈服。”
   “但是,他的退却暂时还不表现为变成周仆园式的封建道德自觉维护者,他只是不再想亲自与它对立并破坏它。而对四凤的爱情就是企图在蘩漪和周仆园之间找一个中立点或日避风港憩息下来。”
   随着周萍的思想越来越现实以及回归于正统的道德观念,蘩漪也随之越来越陷于无边的失望之中,把浓重以不懈的追求而表现为失望。周萍曾经给过她希望,又令她失望,却又不甘于绝望。蘩漪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动各种心机用各种手段就是为了抓住这根救命草。他们的每次交锋,都深化了该剧。第一次,蘩漪对决心要离家出走的周萍采取的是冷嘲的态度,“我怕你是胆小吧?”其实她暗地里正准备辞退四凤,想尽力挽留周萍。第二次,蘩漪被逼得无奈,警告周萍:“一个女人,你记着,不能受到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小心,现在风暴就要起来了!”失去了周萍的爱,就激发了她报复的心理。第三次,蘩漪想通过鲁家对周萍的排斥,而把他给夺回来。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之外,她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周萍执意要带四凤出走,甚至可以把四凤接来同住。这样的退步必然遭到周萍的断然拒绝。她彻底的绝望,她已经毫无希望了,唯一的选择是以自我毁灭“一切”,她还未想清楚的好的坏的“一切”!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她最终被逼得真有些神经错乱。
   四、社会――蘩漪悲剧的总导演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家庭悲剧,但家庭的兴衰变化往往反映着社会关系的写照。《雷雨》所反映的是从光绪年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转变时期的社会面貌。
   当时的周家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气息,生活在周家的蘩漪又希望得到个性解放,所以她与周家是格格不入的。他的反叛情绪从西方吹来的新思潮中吸取过来营养,也是从长期的压抑中升华起来的,有很强的原始性,家庭和社会给她的压迫越重,反抗也就随之越强烈。蘩漪和周萍的非分之爱,对周朴园的统治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周萍的变心,使蘩漪没有依靠,本来就缺乏精神支柱的她处于绝境,孤立无援。周萍给她带来的新仇旧恨,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最后的疯狂。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下,终于毁灭了一个有追求、但又找不到更好出路的半新不旧的女性。从要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都说明她已经跨入新时代的思想潮流。但是她的门第观念、主仆意识又说明她还保留封建思想的残余。蘩漪的悲剧,直接的原因是她处于一个无爱的婚姻之中,但又错爱了她不该爱的人。这并是不她的错,而是当时的那个社会造成的。“不过有人会问为什么她会爱这样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如果说她的选择是错误的话,那么这个错误也只能由她的生活环境负责。所以更加深刻的原因,在于新旧交替时期,妇女解放的历史要求,在当时那种主客观条件下还不具备。
   蘩漪的价值就在于她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蘩漪的毁灭才能够引起几代中国人的同情和怜悯。《雷雨》也就把戏剧冲突从家庭引向社会,成为社会悲剧。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鄂州职业大学传媒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