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会计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守艳

   摘要: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负债和损益的计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会计实践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金融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新会计准则规范了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金融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并且突出显示了在金融资产中较多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的同步性极高,所以金融资产核算信息的质量会影响到相关股价的变动。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使用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中的使用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方面,如果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挑战
   (一)可靠性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法: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前两种认定方法,表面上看获得和确定公允价值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由于现实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交易的公平性易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交易行为的不规范,使得对存在活跃市场交易和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判定较为困难,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准确把握。方法三需要我们搭建相应数据模型,在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的前提下,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而模型的搭建直接受到估值者知识、偏好、主观判断及所在行业发展的局限,而用于修正模型的参数,在市场不活跃的条件下,估值者所采集到数据也必然会受到地域、时间及个别非正常交易的影响。
   (二)可操作性问题
   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即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说明得十分有限,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指南、讲解中都没有详细提及计量公允价值时应该考虑的一些因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种方法及其具体应用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导致在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
   (三)利润调节问题
   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它不仅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新起点计量,而后续新起点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因此价格的形成存在许多非市场的因素。且公允价值的核心估值技术,无论是市场法、收益法还是成本法,在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方面,均离不开估值人员对未来事项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虽然新会计准则在使用时运用了较多的限定性条件,但这一条件仅仅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具体交易事项和相关条件的职业判断。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的客观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出现“显失公允”现象,也就难免会出现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对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影响
   编制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反映方式,而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这些金融资产均具有可靠性的市场价格(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或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可靠的。但是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市场价格的确定是以最后一日的收盘价为准,还是以当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均价为准。因此,会导致同一项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揭示价值不同,同一企业对同样的金融资产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时也会出现不同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影响
   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无论是取得时还是在期末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借助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身所反映的是未实现收益,导致企业利润表中反映的利润并不是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变动的差额形成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种计量对持有该类金融资产期间的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但当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了投资收益,则会影响到出售当期的利润及成果。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在实质上随时可以出售,因而就其本身来说会对某一期间的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不难想象企业为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普遍愿意大量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影响
   按照《准则》第二章第十六条的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计入资本公积账户,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然后待其出售时继续依照上述规定的做法从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尽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变更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仅是在限制企业在重分类时所遇到的特殊情况,而并不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事项与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当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三、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
   (一)改善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因此,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应该深化经济市场,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开放、统一和充分竞争的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能源、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完善健全股票市场,扩大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贵金属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等;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引入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容、属性及取得的方式与途经等,没有章法,没有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有给予系统合理地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仅仅只是做了原则层面的规定,而且还较为零乱,这样就让公允价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可行性。我们需要去借鉴其他国家在公允价值研究与应用方面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公允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依照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在定性与定量方面有详细的评价指标,不但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主体对于公允价值的看法,还能够使得公允价值的标准符合实际情况。
   总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元善,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真正应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经验,努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各项条件,从而发挥出公允价值计量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