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培养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双娜
摘要:农民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对加快新型农民培养的步伐,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素质;新型农民;差距
一、新型农民的含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那么,什么是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内涵是什么?所谓“新农民”,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再单纯是先前所说的“行家里手”。有别于传统农民,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新型农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三是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讲文明,主要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提高修养等方面;五是守法纪,主要指农民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守法律;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标准之间的差距
(一)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我国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3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2006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1.1%,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5.1%,高中文化水平的占4.1%,大专及以上的占0.2%。可见,无论是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例如,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今天的教育水平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决定了后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农民的这种文化状况使他们即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
根据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0.7%。大多数农民不读书看报,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浙江省2005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为0.9%,江苏省2005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比例仅为0.13%,即每万人中只有13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每万人中有1700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方面是农民科技素养差,但同时另一方面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却并不多,有的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参加,许多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县乡两级拥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共90.7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且35岁以下农村青年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15%,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农药的农民竟不足1/3。农民的这种职业状况导致了农民生产技术单一,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的首要目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农村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宗教势力发展迅速,个别宗教活动带有邪教性质。许多信教群众不信政府信上帝,不搞生产等升天。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2003年南通市农村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对几种预测人生或命运的方法持不相信态度人数的比重依次为求签69%、相面69%、周公解梦55.8%、蝶仙或笔仙55.6%、星座预测51.3%。这表明封建迷信在我国农村中还有很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三、形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当一部分农民急功近利,看中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倾向于“搭便车”,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如化肥、农药等。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同时,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农民即使想学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基础,行不通。这样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二)外因
1、教育与农民脱节。一方面,农村的基础教育只把升学看作是办学的唯一目的,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局限在升学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每年我国约有一千万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农村。他们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成为“新的旧式农民”,这一比例在中西部地区高达80%以上。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则是有名无实。一是很多地方对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培训内容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的脉搏,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相去甚远,收效甚微,导致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尴尬;二是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刘易斯指出,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够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但是,中央财政目前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也仅有5000万元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
2、文化事业与农民“绝缘”。我国早在“六五”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至今仍未实现。当前,一些基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落后,各种文艺活动基本停止了,乡村文化活动一无场所、二无图书,不少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一份报纸,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农村文化阵地“失陷”,农村文化宣传队伍“凋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绝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空白”,农村文化机构“稀有”,使得仅有的一些娱乐空间也被一些“还乡团”在“上山下乡”的歌舞、戏曲表演中大搞“脱衣、露肌”,大刮“黄风”给污染了。一些农村赌博盛行,农民们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赌博成风。同时也出现了诚信缺失、欺骗欺诈、道德失范等现象,这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复杂化。部分农民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一是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国家的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倾斜,彻底改变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辍学率较高和教育质量较低等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政府应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一是要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设,完善农村人才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农村劳务用工信息资源中心,及时免费为市场提供劳务供求信息;三是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培养更多农民技术骨干;四是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适应新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五是进一步创新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机制,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的作用;六是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
(三)积极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纪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思想觉悟的高低决定人们的行为,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就会歪曲。积极开展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明风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把亿万农民的思想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在农民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进一步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使之自觉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四)进一步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把农民培训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税收政策、农民创业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对参加农民培训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支持。
总之,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三农"困境到坦途[J].学习论坛,2006(6).
3、山东省农业厅课题组.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调研报告[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1).
4、何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J].江西农业学报,2006(6).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