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的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红宣
摘要:文章针对医药高职教育特点、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与学科定位,探讨分析了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
一、医药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定位与学习现状
现代医学与化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分析化学是医学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在医药卫生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药学检验、新药研究、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等,都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是学好后续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理学等医学课程的需要。如药物化学中对原料、中间体及成品分析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结构关系的探索;药物分析中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药物主成分的含量分析及纯度检测;药剂学中对制剂稳定性、生物有效性的测定;天然药物化学中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定性鉴定和化学结构的测定;药理学中对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关系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都与分析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分析化学在医药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各课程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做到“实用为主,必需、够用和管用为度”,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与此同时,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化学基础差,层次落差大。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平时不肯用功,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甚至产生作弊念头。此外,由于化学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对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无法在上课时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也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应当结合当前医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把“死学”变为“活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是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医学高职培养的是医疗卫生基层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非化学人才,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时即能胜任医药相关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淡化学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化学和医学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化学的学习是为后续医学专业课打基础,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通过实验操作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工种在社分工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实验课大约占到总课时40%的比重。此外,还要注意实验时间的设置上要与理论课程同步,理论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安排实验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改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措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事实、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有别于本科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各方面都相对较弱,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实验前的预习与辅导非常关键,在学生进行实验前,往往要对完成某项实验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技巧进行详细的讲授,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对实验要领进行示范操作。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之前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玻璃器皿的洗涤、电子天平称量练习、滴定操作练习等实验之前,先对所用仪器进行介绍、并播放使用录像,使学生对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安排实验,效果更好。此外,实验进度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如把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基本操作练习、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难度较低但又技术性要求较强,必须操作规范的基础性实验安排在前几次实验完成,对必须掌握的滴定操作有必要时可以重复安排训练,以达到人人掌握,人人过关。
平时实验课学生分组进行,一般2人为一小组,在分组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搭配组合,即将动手能力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改革传统考试和成绩评定办法
在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检验、反馈、督导、激励和引导等多种功能。考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它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应当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只是以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略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临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潜在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方式和理论考试占主导的成绩评定办法,逐步向标准化考试、综合评价考试等方向转变,并且逐渐增大技能考试在学期总评中的比例。制定合理、严格、完善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绩分布设计
期末总成绩由期末闭卷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组成。具体比例如下:期末闭卷理论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测、课堂提问等)占10%、实验成绩占30%(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前者占总成绩的10%,后者占20%)。
(二)平时实验考核
每次实验课前制定出具体的实验考核评分标准,明确各个评分点,统一评分标准。实验程序为:学生预习-制定实验方案(写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考核评分。平时实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占期末总成绩的10%。具体打分的内容可以包括:预习,可根据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实验前提问的回答情况来打分;实验态度,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协作精神、台面卫生等;操作能力,根据实验中动手操作情况;完成实验报告情况,要求在实验时间内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和计算等。
(三)期末实验考核
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内容可以有多项选择,以抽签方式进行,每个人独立完成选中的一项操作。以滴定分析的实验操作考核为例,内容及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以0.1mol/L盐酸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为例(平行测定3次):
实践证明,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通过平时实验强化训练和期末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后,学生普遍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实验操作,在掌握实验操作的同时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巩固,减少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量化和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培养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实验课的操作练习,克服了以往做实验偷懒的毛病,能主动要求老师检查其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认真及时地纠正,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庆娟,杨其绛.分析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宋丽冰.在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曹智启,杨凤琼,周淑梅,许友毅.医药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9).
(作者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