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实现从单一封闭的考试模式向多元开放的考核模式改变的新观点。该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策略、课程考核方法体系的构建及注意事项。
  關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c)-0174-02
  专业基础课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的考核方式存在弊端,对现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考核方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的模式,两个成绩分别占有不同的分比,重理论基础轻实践操作,不能客观系统地体现过程考核,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该考核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1.1 课堂考核方法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为了考勤成绩的得高分,上课时间都会到课堂,但是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听课不认真者大有人在,考勤后早退、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等现象多有发生,屡禁不止,课上学生与老师互动很少,缺少积极思考和教学参与。在作业环节中,学生互相抄袭现象严重,教师评判作业的时候并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课堂表现中,教师一般只对课堂表现相对极端的学生有较深印象,导致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
  1.2 传统的考核标准的评价功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考核标准的评价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偏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无法很好地反映出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而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固然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能力,知识并没有成为职业活动必需的技能或能力,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缺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低下,不能胜任职业岗位。
  2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策略
  2.1 校企共同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因此,高职课程考核方法必须能反映行业、企业的要求,必须得到企业的认同,将企业考核方法与高职院校考核方法相融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就业。所以,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考核方法的制定工作,吸收企业文化,保证考核方法与企业实际对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做坚实的准备。具体形式:一是企业专家负责课程考核标准制定工作中的企业调研工作;二是让行业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工作。
  2.2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不同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是不同的,制定课程标准应面向专业,关注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才能使课程标准更准确地服务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2.3 突出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确定课程考核改革目标
  课程考核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面向岗位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读书人,因此,课程标准必须突出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而不是单纯突出知识目标。《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初步具有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的能力,初步具有通用零件的识别与选用的能力,具有设计和选用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零件的能力。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也训练学生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中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考核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2.4 专业基础课评价标准应多元化
  评价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培养目标以能力提高为重点,其评价标准也应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强化过程考核评价和结果考核评价。采取过程考核形式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并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实现教学考核与工作评价一体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并行。
  过程考核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而且要扩大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参加评价,也让学生自己参加评价,让企业介入课程评价。过程考核主要是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团队协作、交流表达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等方面。
  结果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每个学习任务的阶段性考查测试、作业、实训任务书等书面材料的完成质量和数量等。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该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态度、工作质量、操作规范等完成学习任务的考核,然后结合任务测试等内容综合评定形成总成绩。既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和技能的考核,又加强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1 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来进行评价。主要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态度、出勤率及作業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课堂小测验、课堂口试、作业质量等内容综合评定形成总成绩。
  3.2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主要从设计方法和动手实践两方面进行考核。
  (1)设计方法考核:机械设计基础”讲述了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内容多而杂,概念、原理较多。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在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很难接受,学生学习没有系统性,对零件的设计,只有大致的了解,知识掌握不准确且易混乱。因此,教师授课方式及内容要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考核学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设计资料的使用能力。对此部分进行了如带传动设计、齿轮设计、常用机构设计等,实施过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设计说明书,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
  (2)动手实践考核:动手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具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主要从学生操作规范性、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进行考核。在该课程中,主要进行了齿轮参数及几何尺寸测算、创意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拆装、机械传动及机构设计安装等项目,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施过程以个体独立进行或小组合作形式展开。
  3.3 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考核评价,考试采取机考,试题由题库随机抽取。
  课程总体评价:根据过程性考核、实验考核、终结性考核的相关成绩,按比例3∶3∶4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4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注意事项
  4.1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要加强企业调研
  通过对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在此基础上与企业人员共同构建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
  调研的形式可采取企业一线调研、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体系,从而确定考核标准。
  4.2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要关注全面性和可发展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只有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不仅要着眼职业能力,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人文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上岗后的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4.3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应适应于学生特点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关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态势,必须充分地进行学情分析,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考虑生源情况,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施的前提是要有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懂专业。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懂职业。教师要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懂得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熟悉专业课程体系,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故而,高职院校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它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工程,且行且改。
  参考文献
  [1] 李玉芬.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2):41-42.
  [2]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3] 郁惠珍.基于工学结合制定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以化工技术类专业相关课程为例[J].职业时空,2011,7(7):21-22.
  [4]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 张利娟,耿令新,周铭丽,等.“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118-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28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