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及产业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铁明
【摘要】 江苏是人口经济大省,虽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江苏沿海及海域资源、能源、碳汇极为丰富,原生态环境良好,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破解江苏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是江苏实现全省碳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关键词】 江苏 海洋经济 低碳 产业集群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应该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过去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有限,世界经济的主体是陆地经济,但随着人类自身扩张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现在已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供给正趋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当代科学发展的预测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蕴藏在海洋,海洋经济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领域。
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因此,一些科学家担心用过去开发陆地资源的思维和模式开发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据科学资料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发布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奇迹,但却付出了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就决定了今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之路。
二、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又将苏北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目前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江苏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江苏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以苏南为典范的一些区域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了2.37倍,1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55%,其中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苏省碳排放的主体,苏南、苏中地区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总量的90%。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吨碳,几乎等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用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来审视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只有使各产业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自主平衡,生态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缺少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来自低碳的压力。江苏煤碳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0%,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江苏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江苏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中,江苏段沿海确实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港口产业、沿海城市经济,都与沿海开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与近邻山东、浙江沿海的发展态势无法相比。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影响到了我国沿海整体宏观战略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现在,应该把江苏沿海开发及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江苏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
江苏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这在人口密集、各种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珍贵。本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拥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海域,其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沿海农渔资源极为丰富。在新世纪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比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碳汇科技产业、低碳港口服务产业、沿海生态休闲产业、海洋绿色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都是能发挥本地区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江苏海洋经济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这完全符合江苏未来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以江苏目前的能源供给现状来支撑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经济发展风险较大。尽管现在千方百计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抓住江苏的创新能源问题,基本就抓住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一命脉,它也是江苏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无疑是第一战略选择。它是引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对调整江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具有方向性的领导作用。一是发展海洋能源可开辟江苏解决能源自给的创新之路,以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省外能源输入的被动局面;二是海洋清洁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础上,以减轻未来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减排压力;三是使江苏的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四是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处于技术创新研发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围的试验应用成果,而只有海岸(滩)风能发电借助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转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风电产业。如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实践,德国、日本、爱尔兰、比利时和中国等也都紧随其后拉开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序幕。我国东部沿海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尤其是江苏沿海滩涂狭长,辐射沙洲风能资源优良,是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海域。江苏也是我国较早利用风能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如东15万千瓦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后江苏如东、响水、滨海、射阳等地又陆续启动了一批新的风电建设项目,2009年一些国电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沿海风电资源开发,但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沿海陆域风电场因受风力稳定性、空间占用、视觉影响等限制,发展规模不可能太大,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江苏风能发电的巨大潜力在海上,海上风能是江苏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苏近海蕴藏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达到1800万千瓦,是陆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5倍。因此,江苏新能源创新发展,应以海上风能发电场建设为主导,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研发为储备,并重发展陆上清洁能源,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系统格局,从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碳汇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海洋可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机碳93%产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据科研结果显示,现在我国临近的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为284万吨,黄海约900万吨,东海约2500万吨,南海可达到2亿吨左右。那么,如果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大大增加近海蓝色碳汇,就可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这对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江苏人口多而集中,经济规模较大,碳排放总量高,碳汇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低碳背景下,尽管江苏陆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节能、降耗、减排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陆域经济碳汇自主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汇渔业、海滨湿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复、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生物碳汇扩增、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还可产生多种效益。如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就是非常适合江苏近海特点的可大规模发展的生物碳汇产业。它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汇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样就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海洋碳汇渔业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数量惊人。资料显示,在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相当于从水体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万吨,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以上,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
第四,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主导产业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对正确把握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至关重要。海洋资源优势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依托涉海发展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可科学划分宏观产业功能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资源,产业要高效、集约、环保、循环发展,要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产业政策。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一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是海洋碳汇科技产业集群――永久性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务产业集群――创建低碳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服务体系;四是沿海生态休闲产业集群――创建长三角最大低碳生态休闲示范区;五是海洋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健康养殖、绿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健康药品;七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低碳、高技术增强海洋作业能力。
(注:本课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0第一号重点课题,编号:HK201001。)
【参考文献】
[1] 徐从才、石齐、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3] 我国海洋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N].中国海洋报,2010-03-09.
[4] 廖洋、寇大鹏:抢占低碳经济先机发展海洋碳汇技术[N].科学时报,2010-05-27.
(责任编辑:胡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