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关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滕 悦 张晓华

  【摘要】文章对烟威地区有代表性的六所高校社会实践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本地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配合意识也有待加强。驻烟威高校在纠正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就业指导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结合烟威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探索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社会实践道路,鼓励在校生与韩国留学生组建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充分利用好当地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以人才需求引领实践,以社会实践促进就业”的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烟威地区 社会实践 就业
  
  近年来,胶东半岛城市群迅速崛起,烟台、威海地区逐步向着“打造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足、竞争力最强的高速增长带之一”稳步前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随着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否造就一批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驻烟威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在2007年4月1日举行的“山东省2007年半岛制造业毕业生招聘会暨省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推介会”现场,烟威地区企业纷纷亮出“经验牌”,诺大的“诚聘”公示板上用一排小字清晰地写着“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他们都承认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比没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组织、协调、策划等方面都优秀和有经验”。为了进一步了解烟威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形式以及效果,我们深入各高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本次调研包括烟台、威海地区的六所高校,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四所本科院校及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烟台职业学院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生入学年份按照3∶3∶2∶2的比例,每所高校发放约3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发放问卷1440份,在有效样本中,专科及高职学生占31%,本科生占69%,男、女比例分别为53.5%,46.5%。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方面。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及认识程度
  分析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基本令人满意,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程度还是很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1.4%的受访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活动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92.2%,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96.2%,这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学校更充分地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活动的平台来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来说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但仍有8.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2%和3.8%的学生不喜欢参加或不关心社会实践活动。这表明小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仍然缺乏热情,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烟威高校应该提升这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意识,以达到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2、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调研发现,与前些年相比,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是“赚钱交纳学费、减轻家庭负担”那样简单。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经验”的大学生比例达到66.1%,利用这个机会“尽快适应社会”已经成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目的。有59.7%的学生想要通过社会实践弥补自身不足,以期在竞争对手面前“更有竞争力”。另外,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为目的的大学生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所占的比重仅为25.8%,反映出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经济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在减少,更多学生旨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仍有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社会实践目的,有9.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参加社会实践是“觉得好玩”,还有8.1%的学生则因为耐不住寂寞而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打发时间”。目的不明确致使他们很难体验职场的残酷性,对于就业信息的了解也没有明显的帮助,以“玩”的心态来应付实践、打发时间,往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整体上看,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大学生参与广泛。“做兼职”“实习”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参加过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均达到或超过半数。谈及选择这两种实践形式的原因,许多大学生承认当时有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形式,致使形式的选择与预期要达到的目的脱节。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社会调研”“科技调研”等需要将专业知识、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应用于实践中的形式的参与率并不高,分别为22.5%、18.6%、4.9%,这是驻烟威高校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今后社会实践工作重中之重的原因之一。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增强,他们才有更大的信心解决创业、就业中遇到的障碍。另外,有三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这也使得社会实践的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预期效果(强、弱)基本上呈现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多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只达到预期效果的50%。这就需要驻烟威高校的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实践预期,主动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形式,最大程度的达到令自己满意的效果,更加理性的看待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将自己锻造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4、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在大学生积累经验的诸多方法中,社会实践已经成为相当关键的一条。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社会实践成为引导大学生由“人才”向“全才”转变的有效途径。有4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社会”,39.2%的大学生“锻炼了自己的管理和组织能力”,36.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使得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29.4%的大学生“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同时,还有26.5%的大学生“扩大了交往圈”,24.5%的大学生“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近些年来,企业更加青睐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之一。但是,有16.7%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不错”列入了社会实践的最大收获之中,说明他们过分的注重实践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没有从思想上树立“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的意识;7.8%的学生表示“玩得很开心”,这种对待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二、建立“以人才需求引领实践,以社会实践促进就业”机制的思考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这是对改变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薄弱现状的要求。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本地区大学生就业成为驻烟威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重点;能否将大学生实践与就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有恰当接口的体制,促进烟威地区人才供求矛盾的解决,是驻烟威高校今后社会实践工作的难点。对此,有以下建议供校方和企业参考。

  1、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是天然的人才,大学生永远不会失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往往以“薪酬低”、“专业不对口”等不理性的择业观对用人单位挑三拣四,稍有不顺心立即“用脚表决、拍马走人”,跳槽成为习惯。用人单位无奈的表示,他们也渴望得到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又担心年轻人在企业辛辛苦苦培养之后便一走了之,致使企业总要在聘用应届毕业生之前思忖再三。近年来,为了转变一部分大学生不理性的就业观念,全程化就业指导在烟威地区高校受到重视。大学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开设《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未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积累经验。学校为在校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与自身能力对比,及早地找到差距,不断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所需的各种能力。
  2、高校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自从2003年高校扩招使供给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得以凸现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有条件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机遇,自主创业作为大学毕业生新的发展途径,应该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然而,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受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低下的制约。要想让大学毕业生由目前的弱势就业群体真正成为自主创业并带动他人就业的精英,要使自主创业真正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就必须首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第一,开设课程,重视大学生创业基础的培养。如开设“创业学”等课程,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第二,创造条件,推进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继续大力倡导科技文化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崇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第三,充分利用烟威地区优势的地缘环境,加强与韩国留学生的交流。例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拥有韩国留学生320余人,邀请韩国留学生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不仅为促进中韩两国学生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也为烟威高校学习、借鉴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实践促就业”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机遇。这也是学生近距离与韩国学生交流的机会,让本地区大学生在交流中了解韩国的企业文化,为以后在韩资企业中立足、发展赢得先机。
  3、联系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打造“第二课堂”
  驻烟威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联系。比如根据威海市海洋水产业比较发达、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设置了海洋水产系;根据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设置了汽车制造专业。依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之后,可将企业作为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驻烟威高校应积极争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合作,尝试为企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实现校企双赢。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将学校学的理论到企业中实践,同时在企业发现很多实际的问题,帮助公司回去探索在学术上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的经历,学生在企业之中能够看到、学到一些企业的文化、理念,为今后进入企业打下良好基础。
  烟威地区高校与企业加强沟通,毕业生与企业双向选择,高校与毕业生相互配合,定可以探索出一条“以市场需求带动实践,以社会实践带动就业”的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新路。
  
  【参考文献】
  [1] 李山岗: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05(10).
  [2] 李同果: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5(5).
  [3] 刘文俭、李国宇: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9).
  [4] 宋远方:打好三张牌 建设和谐威海[J].求是杂志,2006(3).
  [5] 周宣福:以创新为动力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J].业内人语,2003(2).
  [6]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S].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9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