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卉

  摘要: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是银行最常规、最重要的管理,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永恒的话题。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一种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或技术,而是基于风险管理一体化基础,采用一致的标准测量并加总这些风险。从严把贷款准入关入手,对担保物管理、授信执行管理、贷款资金监管、贷款到期收回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建立银行内部信贷业务风险监督机制,从而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保障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672-3309(s).2010.11.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52-03
  
  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是银行最常规、最重要的管理,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永恒的话题。虽然经过长期对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引导,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内控制度,初步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我国仍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短板,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跌宕起伏和产业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各种类型客户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日趋复杂多样,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形势下。信贷业务运作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没有到位,都可能导致整个信贷业务出现风险,致使银行信贷资金造成损失。信贷业务的风险问题不仅困扰着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银行主体资产业务的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一种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或技术,而是基于风险管理一体化的基础,采用一致的标准测量并加总这些风险。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理解。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循环过程。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多要素性表现在风险要素上,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基础理论多层次性表现在风险管理受到多个层次的影响,受到外部整体金融政策环境、金融监管环境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受到银行和企业交互博弈的影响,受到参与者微观信贷行为的影响。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循环过程表现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动态监控以及贷后评价3个阶段的互动循环。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过程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也不是一种结果,而是趋向结果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是渗透在银行管理者管理银行信贷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并持续的或反复的相互影响。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与银行经营活动交织在一起,当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成为银行基础结构的一部分,并成为银行核心要件的一部分时,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应用于整个银行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并包含了投资组合风险观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考虑了银行内所有管理层次的活动,即从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的整体层次的活动到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经营单位活动以及客户信贷检查等管理活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要求银行采取投资组合的观点,这将意味着经营单位、职能部门、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对各自的活动形成风险评估,这种风险评估活动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综观银行结构内紧密相连的各个层次,银行高级管理层采用复合的观念看待银行中的所有层级,确认银行的整体风险组合是否与其风险偏好相适应。每个单位的风险可能在各个单位的风险容忍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将这些单独的风险综合在一起可能将超过银行总的风险偏好。
  
  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信贷风险管理主要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
  (一)贷款准入管理
  贷款准入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调查过程当中,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对有贷款需求的借款人和项目进行初步调查、评估和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它既是信贷业务流程的起始环节,也是信贷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借款人的准人是通过实施客户发起战略。明确目标客户准入标准。争取好的客户、回避差的客户,构建层次清晰、搭配合理的大、中、小型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阶梯。其技术难点主要是如何正确地进行客户调查及准确地评价客户优势。在实践中,客户调查关键是围绕“产品、人品、资本、资产、存款、税款”6个要素,符合“真实、准确、全面”3个要求。
  (二)担保物管理
  担保物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补充。在当前银行对客户还贷来源控制力不强、保证担保整体代偿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抵质押品作为借款人违约时银行可以依法占有和处分的资产。在甄别借款人道德风险、保证债务契约有效执行、缓释客户经营风险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担保物管理主要通过提高贷款抵质押率、明确抵质押品范围、控制抵质押折扣率、完善抵质押评估管理、规范抵质押权证管理、严防重复抵质押担保等方面严把抵质押品管理关。
  (三)授信执行管理
  授信执行管理是商业银行基于信贷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要求。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直至以非清收处置方式收回信贷资金本息的信贷运行过程中,对借款合同签订、履行用信条件、资金支付审核、资金支付方式等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重点是要抓好合同管理和放款管理。合同是借贷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凭证,要强化合同放贷、管贷的意识,合同审查必须程序到位,正式签订前由放款审核岗进行审核。放款管理是银行向借款人提供资金并正式发生信用关系的重要关口,是银行对客户授信实现之前,对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内容和信贷正本文件进行再审查的最后一道程序。
  (四)贷款资金管理
  贷款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采取账户监管等手段,对客户获得贷款以后的资金流向和用途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贷款资金的运动轨迹,对客户风险提前进行识别和判断。一是要严格贷款支付监管,加强贷款资金的用前审核,实行信贷资金支付分级审核;二是严格贷款流向监管。对客户已使用的贷款逐笔记录和分析:三是严格企业经营资金监管;四是严格企业结算账户监管。加强对贷款账户资金往来特别是大额资金往来的监测。
  (五)到期收回管理
  到期收回管理既是一个完整的信贷业务循环周期结束的关键环节,也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价值创造的兑现阶段。重点抓好贷款到期收回率考核、企业还款资金监管、贷款展期和周转管理。贷款到期收回率是体现一家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应当纳入各行经营目标考核。在贷款展期和周转管理方面,贷款到期必须严格按约定收回,贷款展期仅适用于生产经营正常、贷款期限与还款现金流不匹配的客

户和项目。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监督制度的建立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内部风险监督机制,其中包括:
  (一)推行信贷年检制度
  为有效防范新增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推行信贷年检制度。银行应针对上年初截止检查日已审批的各项信贷业务组织检查,跟踪已审批信贷业务贷后实际运行情况,对已审批业务进行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全面评价。为保障年检工作的严肃性,总分行应专门成立年检工作小组开展信贷业务年度检查工作。
  (二)启动问责叫停制度
  商业银行应出台信贷业务问责叫停制度,进一步严肃和强化信贷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规范各环节的经营行为,严防新增不良风险。对授信项下信用业务发生逾期、垫付以及形成不良的经营行,采取谈话、责任清收等多种问责方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警示或责任追究。设立经营行信贷业务风险容忍度指标并实施月度监测,一旦超过风险容忍度及时叫停相关经营行的相关业务,谨防风险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大。
  (三)推行已审批信贷业务回访制度
  推行信贷回访制度,由独立审批人、专职审议人和审查人员定期对已审批业务进行回访,重点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项目运行情况、用信方案、限制性条款和监管要求落实情况、信贷资(下转几页)(上接几页)金使用情况,对已审批项目进行再评价。信贷回访制度,一方面是加强贷后管理的有效补充手段,有利于防范新增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及时总结审查、审议、审批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有利于提高审查工作质量和信贷决策水平。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我国的市场经济有待完善,银行的管理还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从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全部开放后,我国的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中通过不断学习发达国家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金融结构尚未完善,风险种类繁多,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形势尤为严峻。因此,充分认识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进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促进我国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防范金融危机。保障经济良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刘伊生,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探究,生产力研究,2008,(19)
  [2]张卫国,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研究,2010
  [3]赵忠世,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0,(04)
  [4]唐国储,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与新资本协议,中国金融。2004,(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4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