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东方不败传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里 风

  俞敏洪,男,汉族,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国留学教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庆、沈阳、深圳、长沙、济南、哈尔滨、襄樊、太原、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18所新东方学校,两家专业研究机构,5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业务涵盖教育研发、图书杂志出版、在线教育、教学软件开发、文书写作、留学咨询等多个领域。
  
  俞敏洪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幽默儒雅。他精通英语,尤工词汇,一本“红宝书”在业内有口皆碑,并主编了多套实用教学光盘,成为中外颇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由他创办的新东方学校目前已经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国外的留学生70%是其弟子,由于他对留学教育专业的杰出贡献,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 俞敏洪高瞻远瞩,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仍然开拓进取,在2000年,与中国IT巨头联想集团强强联手,挺进互联网,成立新东方在线网站,各路精英,纷至麾下,俨然是一代帅才。然“岁寒知松柏”,俞敏洪今日之成就是从昔日苦难、失败中锻炼出来的:高考数次落榜,他不气馁,复读时他还要务农,代课,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一举考取北大西文系;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出国,他却失败了几次;他沉寂了7年,在北大教书,也思考了7年。1991年,他勇敢地抛弃了工作,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几年后,新东方学校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俞敏洪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他依然面带微笑,十分谦虚,他的人格魅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俞敏洪――个人经历
  
  他究竟是一个不错的教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抑或是一个被逼无奈的“痞子”?俞敏洪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下海”潮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俞敏洪这个名字,当今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在一些大学生、留学人员以及白领的心目中,俞敏洪的形象就像神一般,他们“崇拜”俞敏洪。俞敏洪的“粉丝”甚至不允许你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俞敏洪。有人估算,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是新东方的学生。在国内,大学生要是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更被看做是落伍。
  在这个“神话”背后,俞敏洪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个真实的俞敏洪是怎样的?
  
  被北大逼上梁山
  
  “北大是一个令我百感交集的地方。”俞敏洪对北大的情感,可以用“五味杂陈,爱恨交织”来形容。
  北大给予了俞敏洪什么?老俞每每讲起北大,似乎都是苦大仇深。讲他当年如何被北大边缘化,如何被忽视。俞敏洪有一段精彩的自我控诉:“进了大学,没有一个女孩爱上过我,我是个Loser(失败者);在北大教了7年书没有什么成就,我还是个Loser;在北大10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没加入过任何团体,我是个Loser……”
  当然,俞敏洪也承认北大对他的熏陶:“没有北大,就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的一些精神,或者是一些做事情的方法,坦率地说是融入了北大精神的。”
  很多时候,屈辱和压抑会使一个人爆发,俞敏洪的经历就是这样。据说,当年他常常一天背十几个小时的英语,因为英语老师当众说他讲的英语“只有俞敏洪3个字能让人听懂”。
  俞敏洪在北大教书4年后,终于分到10平方米的房子,这让他决定要把一辈子献给北大。但后来,看到同学、朋友都相继出国,俞敏洪忍不住了。他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出国。在北大成绩并不优异的他,在努力了3年半后,留学梦断。为了生计,也为赚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他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为自己的出国学费快乐地忙碌着。
  上帝也常常戏弄那些刚刚燃起希望的人。这次,俞敏洪受到的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1990年的一个秋夜,细雨溅落在静谧的未名湖上,激起阵阵涟漪,在夜色中蔓延开去。俞敏洪和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聊着家常,描绘着他渐渐清晰的出国梦。北大的高音喇叭,此时一如既往地播放着校园晚间广播。
  “你听你听。老俞,在说你呢!”同伴惊呼。
  原来,广播里正在播送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北大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对英语系教师俞敏洪的处分,其中说了四五条处分理由,最重要的是打着北大的旗号私自办学。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播3天,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半个月,处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锁了一个半月。处分突然袭来,方式和程度如此激烈,表明了校方的震怒。
  北大的这种“礼遇”,就是要让他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颜面扫地的俞敏洪,只得选择离开。“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却充满了感激。”俞敏洪如此解释:“如果一直混下去,我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但当时,这个被赶出家门的北大教师,选择了做一个“个体户”。
  俞敏洪同事、新东方的李杜讲得幽默而到位:“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
  但正是这“落草为寇”,激发出了他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俞敏洪,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痞子演绎新东方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转变“眼睛朝下,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被逼到悬崖边的他,义无反顾地甩掉了北大这个包袱,开始相信商业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如何营销自己以及自己的培训班,学会与社会、政府部门等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
  一介书生,就此迈进江湖。
  在北京冬日的寒风中,俞敏洪是这样起家的:一间10平方米的破屋,一张破桌子,一把烂椅子,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一个刷广告的胶水桶。北京寒风怒号的冬夜,俞敏洪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刷广告。手冻麻了,拿起二锅头喝两口暖暖身子。寒风中喝二锅头贴小广告,这时候的俞敏洪,显出了痞子的狠劲。
  新东方人都有一种电线杆情结,因为新东方是靠老俞在电线杆上一张一张贴广告贴出来的。曾经因为市政建设,来人要拆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老俞急了,死活不让拆,最后花了7万元才保下那两根电线杆。
  教师出身的俞敏洪渐渐显露出他的经商才能,只靠三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一是价格战,当时基本收费都在300~400元,俞敏洪只要160元,而且还是在20次免费授课之后,不满意可以不交钱。二是推出核心产品,他赖以成名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三是情感营销,向学生讲人生哲理,进行励志教育,再加上他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俞敏洪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做过老师有关:“老师做企业家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理解人性,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确实,他对学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充分利用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崇拜心理,而获得别人的信任。
  枪打出头鸟。很快,江湖的险恶就让俞敏洪有了深刻体会。俞敏洪的名声响了,招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也断了别人的财路。中国的培训市场一直是一个充满杀伐的江湖,地盘的争夺战蔓延到了贴广告的电线杆,先是俞敏洪的广告被对手覆盖,后来当场就给撕了,并把老俞的员工给一刀捅到了医院,对手情急之下使出了狠招。俞敏洪只能求助于公安,为了和公安兄弟拉上关系,俞敏洪豁了出去,一气喝下一斤多五粮液,直接被抬进了医院。

  创业路上几多艰辛。此时的俞敏洪,完全没有了北大的书生气。除了他那瘦瘦的身材和厚厚的眼镜,痞子精神附身了,一个企业家的身影渐次清晰。
  一个人创业是孤单的。俞敏洪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于是,他不远万里,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办新东方。他们来新东方,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憧憬。靠着这种梁山聚义的草寇方式,借着当时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新东方开始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痞子精神的悖论
  
  创业者成事,要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痞子精神。但是,事业做大之后,痞子的自由放任必须向企业家的严谨转变。2000~2004年,是新东方最困难的时期,俞敏洪备受煎熬。他要完成从一个老师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并将一班聚义兄弟变成一个管理团队。
  “这个过程很痛苦。从原来梁山聚义的做事方式,变成按部就班、层次分明的做事模式;从原本激情狂热的做事风格,变成冷静而有判断力的做事规则。这种改变,需要把自己个性中的一些东西丢掉。”这种改变对俞敏洪来说,并不轻松。
  此时,外部打击也接踵而至。先是“9・11”事件,赴美签证大幅减少,新东方的留学市场受到极大影响;接着是“非典”袭击,停课4个月,新东方损失过亿元。此外,还有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对新东方偷题的诉讼,新东方为此赔付了600多万元。
  外患是暂时的,内忧则可能致命。“哥儿们义气一起做,做到最后就没有规矩了。”利益、情感、人性纠缠在一起,新东方上演了一出人性搏杀大戏,俞敏洪这个主角在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才能。
  最主要的是利益问题,做大了,股份怎么分?新进入的市场怎么分?“创业之初的伙伴们在新东方日进斗金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自己的分成,逐渐产生了利益纠葛。由于以前没有一套机制来规定剩余利益的归属,大家开始了争执和吵闹。”
  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要脱离组织,王强、徐小平先后向俞敏洪递交辞职书。此外,俞敏洪曾经的上铺兄弟包凡一也提出辞职,要求退股。2004年,另外两大支柱胡敏、江博也出走。曾经的“盟友”相继“造反”,眼见着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就要瓦解。
  争斗的同时,这些知识分子型商人开始了对痞子精神的反思,开始了对商业规则的痛苦适应。俞敏洪说:“大家就惊慌失措了。因为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学过商业规则,从来没有学过股份制,连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来拆分这种利益躯体。”
  王强回忆道:“大家一样痛苦。比如说利益问题,你要分股份,股份该怎么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在谈判桌上来谈这些,彼此间的情感确实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俞敏洪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兄弟们“造反”,还有来自老婆、老妈的压力。就像很多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是俞敏洪和他老婆一起创办起来的。后来,老妈,老婆的姐姐,老婆的姐夫都在新东方工作。不仅俞敏洪这样,其他创业元老也如此。而且,俞敏洪的老妈对公司管理的指指点点,引起了海归们的不满。
  为此,俞敏洪制定了一个回避原则:直系亲属一律不能在公司工作。
  这个规定首先就没有获得他老妈的同意:“你这个对我不管用。”俞敏洪还是强势执行了。结果是,老妈生气,老婆半年不理他。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内争外斗中,俞敏洪扮演了一个“刘备”的角色。他自己也说:“我比较像刘备,常常用眼泪来赚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我不擅长用严格的纪律来限制和管理人才。”俞敏洪用这种灵活的、甚至靠感觉的管理方式,在新东方内外上下腾挪。外界也因此评价俞敏洪不懂管理。
  “我这个人比较仁慈,容得下人。我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黏合作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崩盘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表面柔弱,悲悲戚戚,但每一次预谋都能达到目标。无论是新东方的股份制构建,还是企业家族色彩的淡化。
  
  上市真是救赎?
  
  新东方不缺钱,也无须圈钱。为什么还要上市?真实原因之一是上述问题的延续。俞敏洪希望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内部,以制度说话,避免前面出现的人情和利益纠葛,从而实现自身的救赎,让企业顺利发展。
  俞敏洪坦言:“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上市之后,外部规矩比内部规矩更强大、更有力。”上市一年多来,新东方改变了许多。新东方严格按照美国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内部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比如建立了员工投诉信箱、客户投诉信箱等。
  然而,“做教育”和上市的冲突也凸显出来。“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要做到收入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以及人数增长多少。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它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在于它的教学质量,并不在于每年学生增加了多少。”这就是矛盾,而且还难以平衡。“我本人比较喜欢悠闲地去做一件事。这点,被上市给破坏了。”
  其实,当初对于是否上市,俞敏洪一直都很矛盾。一方面,他想规范企业,变身“贵族”;另一方面,他也担忧自由散漫惯了的“痞子”们,怎么受得了约束。
  “上市之后,我的状态也一直不太对,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状态。我其实是个随心所欲的人,但现在为了别人的利益,必须要去做很多事情,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
  个人英雄主义是他舍不下的情结。新东方成长至今,靠的就是这些老师一张张敢说的大嘴。现在成了美国上市公司,成了正规军,学会闭嘴后的俞敏洪不再迷人。新东方的传奇色彩也逐渐淡化,变成了冷冰冰的上市公司。
   现在的俞敏洪,成了守业者。而且,他必须成为一个守业者。
   上市能否实现新东方的救赎?还有待时间检验。
   那个曾经富有痞子精神的俞敏洪已开始远去。也许这就是宿命。
  
  俞敏洪的成功论断
  
  逾矩、敏感、宽宏――俞敏洪的成功三段论。
  逾矩,偏离别人设计的轨迹。
  俞敏洪有过3次高考落榜的经历、留学的宿愿未能实现,以及后来当老师的种种不如意,但是他从不曾妥协。他认为这是生活在让他懂得如何在“绝望中去寻找希望”,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我当年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接受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可能是个外语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你设计的被动生活。”对此,俞敏洪认为,被动的生活一旦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我们像磨上的驴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着鼻子在原地转圈子,但由于被牵得太久了就忘了我们是被牵着鼻子在生活,有时候不被牵着还感觉不舒服。但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比如王强两度飞越重洋并定居美国,经过超常的努力,成为贝尔实验室的高级电脑工程师,现在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口语教师;被朋友们怀疑其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包凡一,在北美的现实压迫下,读完传播学硕士之后,再熬出一个MBA,居然成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会计师……每个人都偏离了专业为他们设计的发展轨迹,所以,要主动地把握未来。在把握未来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勇气走出这种生活,而走出这种生活又需要你放弃原来的既得利益和习惯。人最坏的习惯之一就是抱住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放,其实一个人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那点小天地,就很容易海阔天空。
  当然,主动把握自己并不等于盲目出击,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条发展道路,也许前景暂时不算明朗,但兴趣推动下的努力最终会帮助自己拨得云开见月明。
  敏感,以同情心寻找机遇。

  当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海归越来越多,怀才不遇的叹息声也越来越常见。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造者,俞敏洪认为机遇其实就在自己不断仔细观察所属的社会环境,认真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得与失、取与舍、成与败,是一次次顺流逆流中痛并快乐的自我更生。
  在创办新东方学校以前,身为北大教师的俞敏洪为其他培训机构打工。工作中冷眼旁观,俞敏洪发现大量的培训学校对学生的态度、管理和理念上有缺陷。“我也是从学生走来,而且为了高考还参加过辅导班。我就想,如果我来管的话,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吸引学生。”12年后俞敏洪回忆当年创办新东方的初衷,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进入民办英语培训领域,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补习的学生,所以了解学生渴望帮助的迫切心理;因为自己是一个外语老师,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外语培训的领域,从而了解外语培训领域的新动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市场的需求,并不断思考改进的方式,每一步都在困难中寻找新的希望,机遇就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宽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职场中的每一次升迁都意味自己角色的转换,如何更好地在新岗位中扮演新角色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转变,尤其是由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的过程中,很多人不知所措。对此,一直认为自己是由教书匠转化为职业经理人的俞敏洪表示,任何转变都意味着获得与失去并存,在获得的同时,必须学会放下。所谓放下就是在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的过程中认可他人,并适当地把可能属于自己的权力、荣耀让更多人和你一起分享。
  俞敏洪表示,过去自己一个人演独角戏时各种成功与荣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当组织结构不断扩大,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整个机构的运转时,吸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管理成功的关键。在现代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过程中,自己的决策能力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智囊所淡化,同事们的直言甚至可能伤害自己的尊严。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团队中所有人员的相互了解。只有对每个人的个性、道德品格、缺点非常了解后,大家才可能一起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是毫不留情面。了解方式可以是工作中的互相切磋,可以是哥们似的促膝谈心,根据不同同事的性格制造增进了解的机会非常必要。当你知道了对方的缺点,也同时知道对方优点的时候,做一件事情要学的就是尽可能使用对方的优点,避开对方的缺点。对任何一个人的优点弘扬,可以使自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应用自己的长处做事。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看到大家的长处,并认可长处,才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把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荣誉逐渐让渡。每个管理者都希望成功,任何一个优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让更多的优秀同事享受你让渡的荣耀是团队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俞敏洪点滴
  
  信念高于信仰
  谈及信念和信仰,俞敏洪自有一套说法。他认为信念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力量。当内心有足够的信念时,就不一定需要外在的信仰。就像你在摇晃的公交车上,需要一个扶手来支撑你站立而不摔倒。有信仰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我本身就具备站稳的毅力,完全可以不需要扶手,这就是信念。在他心里,信念高于信仰。他说: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具备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会走得更加有力而稳健。
  
  俞敏洪的三条路
  俞敏洪给自己制定了三条路:第一条路,一直留在新东方,打死也不走,一直干到80岁;第二条路,慢慢从这个位子退下来,然后过轻松逍遥的日子,到世界各地旅游,写写读书笔记或者旅游笔记,像徐霞客那样度过后半生;第三条路,为穷苦孩子办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学。
  他常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现在什么也不是。但只要你是种子,即便被踩到泥里,十年、二十年之后,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你能给人带来一片绿色、一片荫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俞敏洪――人物评价
  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由他创办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主宰着北京乃至全国的出国培训市场。
  2006年,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俞敏洪老师,终于带领新东方成功上市,而且刚刚卡在9月8日“红筹”公司境外上市“时间窗口”收拢之前。据测算,上市后,俞敏洪老师资产至少高达1.21亿美元,可谓“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俞敏洪及其领导的新东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新东方自创立至今已在全国举办免费英语培训讲座数千场,听众累计近1000万人次,同时为众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免费培训。新东方还积极参与社会救助行动,多年来各项捐款捐物总计近千万元。
   俞敏洪的优秀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美国《时代》周刊等众多中外媒体关注和报道,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责任编辑:云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