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南昌城市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丽萌

  摘 要:立足全国,南昌要积极参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建设;立足江西,南昌要率先做强做大,并努力促成以南昌为中心的“赣三角”城市群的形成;立足自身,南昌要从城市性质、城市特色、城市经济定位、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等五个方面综合来考虑,将南昌打造成为一个个性鲜明和特色迷人的现代城市。
  关键词:南昌;大都市圈;“赣三角”城市群;城市经营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3-0005-05
  
  一、基于中部大都市圈的南昌城市发展构想
  
  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圈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足见一斑。早在20世纪初,大都市圈在欧美发达国家就已出现雏形,二战以后其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导趋势。如今,美国的三大都市圈(纽约、洛杉矶、五大湖区)、日本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坂神户区、名古屋)均提供了本国2/3以上的GDP,在本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城镇密集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大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作为新的空间单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创造的GDP已占全国GDP的40%以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三大增长极。可以预计,未来区域竞争将是大都市圈之间重量级的较量,大都市圈将成为21世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重视城市群落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南昌位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实力远不如沿海的大城市,但却是中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会城市,也是江西发展最好、最快,人口规模最大的特大城市。近几年,随着江西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南昌GDP增速列中部6省会城市之首,增长势头强劲。到2005年,南昌市(含4县)人口达451.61万人,土地面积达7260平方公里,创造的GDP达1007.7亿元,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达58.28亿元,使其成为江西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以占全省10.48%的人口,4.3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4.84%的GDP和23.04%的地方财政收入。龙头城市南昌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但放眼全国,南昌作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则显得与其应有的影响和作用不相称,其城市辐射能力和影响的空间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南昌市的行政区域范围之内。为了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南昌有必要参与到大都市圈的构建之中。这也是南昌进一步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带动江西,最终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如何构建这个大都市圈?根据法国学者戈特曼的观点,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有五个:①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②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③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④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⑤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参照戈氏的标准,笔者认为,立足全国,南昌要积极参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建设。这不仅是南昌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所在。中部地区不仅城市化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缺少大型地区性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中部地区非常有必要加快培育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使其尽快成为中部地区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最终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1-3]
  南昌、武汉、长沙都处我国中部地区,分别是三省的省会,地域邻近,交通便利。三城市之间距离在400公里左右,完全符合建立“三小时”经济圈的要求。特别是武汉至南昌城际铁路的开通,极大地缩小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非常有利于城市之间成组成团发展。在大都市圈的外围,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广阔的腹地,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构建中心经济区,对于带动整个长江中游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而且实际上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为中心,周边各自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群落或产业带: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工业走廊城市带。2005年,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在内大武汉城市群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307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000亿元,分别占湖北的31%、51%和62%。长株潭面积2.83万平方公里,人口127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413亿元,分别占湖南的13%、19%和37%。昌九工业走廊产业带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94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437亿元,分别占江西的16%、22%和35%以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化的推进,三大城市群或产业带的快速发展,各城市群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将会不断增强,城市群发展将逐渐形成融合之势。而且,南昌―新余―宜春―萍乡―株洲―湘潭―长沙等铁路公路沿线,岳阳―武汉―鄂州―黄石―九江等长江中游地区也都是正在成长的都市连绵区,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已有一定基础。同时,都市圈内的城市又有各自的特色,非常有利于城市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都市圈内的许多城市也有类似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应充分加以利用。
  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应以南昌、武汉、长沙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三角和珠三角,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其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家规划的重点地区,逐步把都市圈建成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应以城市为依托和纽带,通过城市来整合产业、整合市场、整合区域,形成强大的中部发展合力,以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诸省(区)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促进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打破行政束缚,实现区域资本、人才、资金、生产、信息和大型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化、集团化,建立区域经济的共同市场。伴随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形成,南昌也因此成为全国地区性的中心城市。
  鉴此,南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推进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形成。一是南昌应根据自身区位资源状况、历史发展沿革及社会、经济、文化特点,明确其在大都市圈中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有利于大都市圈形成的角度合理确定自身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使其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补充产业和关联产业,加强和协调本都市圈内各城市、各部门的联系,同时促进不同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使其朝着有利于大都市圈的方向发展,从而奠定该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推动该地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南昌应根据其在大都市圈中的定位,对南昌城市发展重新进行整体规划,而不是仅限于扩大了的中心城市市区和所辖县的规划。既要建立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村镇规划所构成的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更要强化跨省、跨市区域规划的横向协调作用,变南昌“行政区经济”为“都市圈经济”。要突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视野,从促进都市圈发展、区域经济腾飞处着眼,合理整合相邻的城市群落资源,突出强调城市群的竞争力,抓紧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

  
  二、推动以南昌为中心的“赣三角”城市群的发展
  
  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大城市超前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化都是城市化的主流。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的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和城市化水平超过30%的时期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可以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南昌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是江西目前惟一的一个特大城市。遵循城市化的规律,我们应该完全抛弃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走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大城市发展的模式。立足江西,超前发展南昌这座特大城市,促成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就显得非常必要。
  南昌既是江西的省会,也是江西人口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市。然而,由于南昌GDP总量基数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南昌实力偏弱的现状。与中部一些省会城市相比,2005年南昌GDP低于2004年武汉1956亿元、郑州1378亿元、长沙1134亿元的水平。从本省所占比重来看,南昌也难以与武汉相提并论。2005年南昌GDP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4.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9.9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27.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28.54%。而武汉2004年GDP在湖北省所占比重为3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30.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41.2%。武汉各项指标占比较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远高于南昌。从城市规模来看,2005年末,南昌市区人口达215.52万人,市区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南昌市区人口规模明显低于武汉、太原、郑州(2004年武汉为469.60万人,太原为254.78万人,郑州为251.72万人),市区面积明显低于武汉、太原、郑州(武汉为1615.14平方公里,太原为1460.00平方公里,郑州为1010.30平方公里)。从构成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内的城市群来看,江西尚没有含南昌在内的实质性的城市群出现,尚处于孤军作战,而以武汉为中心的大武汉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均载入中央政府“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之中。
  由此可见,南昌无论是总体实力还是城市规模,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距离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差距甚远。就南昌现有的能量而言,它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与周边城市无法形成产业梯度而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对周边地区的关联带动作用不如长沙与武汉。南昌理应率先做强做大,并努力促成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江西省省辖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的方向。计算结果表明,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南昌与省内其他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强度为991),明显高于排行位居第二的九江市(强度为386)。正是由于南昌在全省所处的经济地位,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也就顺理成章。再对南昌与省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分析,最终确立应构建以南昌为中心,以九江、新余、鹰潭为顶点的城市群。由于九江、新余、鹰潭分布在以南昌为中心的三个顶点,空间上构成一个三角形,笔者称之为“赣三角”城市群。该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以昌九工业走廊为脊梁,由九江、新余、鹰潭为三顶点连线组成的一个“赣三角”城市群,覆盖江西9个城市,11个县。具体范围包括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抚州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贵溪市、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九江县、德安县、永修县、星子县、分宜县、余江县、东乡县(参见图1)。从空间距离来看,南昌至九江铁路之间的距离为135公里,南昌至新余铁路之间的距离为160公里,南昌至鹰潭铁路之间的距离为143公里。“赣三角”城市群之所以选择鹰潭而不是距离南昌更近、与南昌联系更为密切的抚州,作为“赣三角”城市群的一个顶点,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鹰潭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从地理位置来看优于抚州市,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现有鹰潭市区主要受行政区土地面积和人口的限制,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11个设区市中,鹰潭市区土地面积最小,仅有143平方公里,与全省倒数第二的上饶市区相比,只相当于上饶市区的42.18%。人口也最少,2005年仅有19.26万人,与全省倒数第二的上饶市区相比,只相当于上饶市区的51.75%。但鹰潭管辖的贵溪市是我国著名的铜冶炼加工基地,工业发展基础扎实,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相对抚州而言,更能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赣东北地区的发展。
  
  为此,南昌应极力促成“赣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使之可与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相辅相成,并最终成为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一个“铁顶点”,南昌也因此成为引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聚集能力与辐射能力将大大增强。
  
  三、塑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南昌城市形象
  
  南昌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都是从这里诞生。近些年,围绕着建设成为中国区域性的现代经济中心城市、繁荣文明的花园城市、全国现代化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南昌正在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已初步形成汽车、医药和食品、电子信息和家电、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五大支柱产业。南昌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专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名牌高校,也已将其科技产业化基地落户南昌。在《福布斯》中文版正式对外公布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榜单中,南昌排名第37位,这也是南昌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评选中第三次上榜;南昌还被评为“2006世界十大动感城市”。如今,南昌是一座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现代城市,正以“沿海发展的腹地”、“内地拓展的前沿”的双重区位优势成为投资的一片新热土。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南昌城市经营理念从修广场、铺路盖楼的建设城市,向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经营城市的观念转变。南昌通过经营城市,将“经营”从企业层面延伸到城市层面,把城市当作一种资源,以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并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经营和管理城市。但从目前城市经营的情况来看,更多的是关注有形资产的运营,如城市土地的运营,而较少关注城市无形资产的运营。南昌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形资产巨大。城市无形资产的运营实质上就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也是城市市容景观形象、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它是城市不可估价的无形资产,一经形成,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延续性的特点。
  立足自身,南昌应如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特色的经营模式,一种是以大连为代表的环境经营模式,一种是以青岛产品名牌经营为特色的创品牌城市的模式,也称为产品经营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重在因地制宜,重在打造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个性和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个性和特色,就没有魅力。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就是城市特色的竞争。

  现代城市可以构筑多种功能。笔者认为南昌可以从城市性质、城市特色、城市经济定位、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等五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指城市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南昌又称“英雄城”,“英雄城”的称号是南昌最大的无形资产,这是我们的历史遗产和最大的财富。南昌又是八一起义的地方,军旗升起的地方,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意义。将其发展成为我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中心城市,既与江西提出的“一个后花园”的构想――江西省成为沿海中心城市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相辅相成,又能很好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南昌的最大特色,是做强做大中心城市的立足点。
  2.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外在的形象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南昌市的城市特色是河湖相伴。城市经营应在这方面做好文章。可喜的是,南昌正在全力打造花园城市。一个环境优雅、适宜居住的现代文明的花园城市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3.城市经济定位: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是当前对国民经济拉动能力最强、产业链最长的产业。近些年,南昌以发展制造业为龙头,带动园区经济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创造了南昌工业经济新的辉煌,使南昌工业经济步入快车道,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了实现南昌率先做强做大的目标、花园城市的特色和红色旅游城市的愿望,南昌未来城市的经济定位应在参与地域分工的基础上以“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居住人文环境”和“红色旅游基地”为重点。
  4.城市经济形象:一般而言,知名企业品牌的多寡强弱往往决定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品牌的形象就是中心城市的经济形象。本市已有的名牌企业为:“江铃”、“汇仁”、“金圣”等。这些品牌的形象对城市形象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加盟。南昌应树立一个经济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好,赚钱机会多,产业集聚度强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形象。
  5.城市文化形象:南昌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感的城市,提到南昌文化形象和标志性建筑一般都指著名的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但笔者认为南昌为“英雄城”,也应把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南昌市文化形象和标志性建筑。这与南昌城市性质即我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中心城市更为贴切。滕王阁虽有唐朝才华横溢的诗人王勃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但作为古文化,南昌比不过南京、西安这些城市。红色文化在南昌却非常有优势,因此,南昌城市的文化形象应定位于红色文化。至于城市文化项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这是在全国唯一与一座省会城市密切相关的节日,南昌人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如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庆祝活动(如游行、表演等)和学术研讨活动(井冈精神、苏区史、游击战等),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和学者等。如将这种文化形象与花园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等很好地结合起来运营,南昌就会成为一个个性鲜明和特色迷人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汪碧瀛.中部崛起中的汉长昌经济圈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5.(6).
  [1]秦尊文.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
  [3]李凤发.武汉经济协作区:欲追长三角冲刺第四极[J].中国乡镇企业,2006.(Z1)。
  责任编校:凡 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