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鹏
摘要: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内地与香港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引力模型;内地与香港;贸易流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07JCGAT001);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807090005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07Q3);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06JSYJ030)
作者简介:王鹏(1977-),男,福建福清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港澳台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6;F127.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40-04 收稿日期:2007-11-28
一、引言
自从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引入引力模型后,引力模型就被广泛用于评估贸易影响因素、鉴别贸易集团效果以及分析贸易模式等领域。近几年来,引力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传统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实际贸易现象,如Longo等(2004)在拓展的引力模型中研究了基础设施、经济政策及政治局势对非洲内外部贸易的影响;Antonucci等(2006)认为引力模型适合分析土耳其的对外贸易模式,但其与欧盟间的贸易并非因为签署关税贸易协定而得到改进;Huang(2007)通过引力模型解释了运输成本和不熟悉情况是造成地理距离和双边贸易流量呈负相关的原因等。
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运用引力模型进行研究:一是研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流量和出口潜力,如盛斌等(2004)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二是研究中国与主要区域贸易组织(如东盟、APEC)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的程度,如姜书竹等(2003)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估计和考察。三是研究中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相互贸易所产生的效应,如田贞余(2005)将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并验证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等。
尽管学者们不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来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但有一些学者却认为模型本身缺乏理论基础。在Berg―strand(1985)运用Armington假设并首次阐述了(贸易)引力模型的微观基础之后,Helpman等(1985)、Deardorff(1995)以及随后的一些学者分别从产业内(间)贸易、垄断竞争及偏好选择等角度对引力模型进行了理论拓展,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分析和预测诸如双边贸易流量等问题。
香港回归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和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尤其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深入实施,为两地经贸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则进一步加强了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①与香港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规模、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在与香港进行双边贸易时所受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因此,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构建相关检验模型,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总结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发展经验,更是对新形势下制定进一步扩大两地经贸往来发展战略与策略的超前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其中,xij表示国家i(出口国)对国家j(进口国)的出口额;A是常数项;Yi表示国家i的国内生产总值(GDP),Yj表示国家j的GDP;D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经济中心或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为了满足线性化估计的需要,并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则有
其中,lnXij、lnYi、lnYj和lnDij分别是Xij、Yi、Yj和Dij的自然对数形式;β0、β1、β2和β3,是回归系数;uij是标准随机误差。
若在(2)式中加入反映政策、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一系列解释(虚拟)变量,可以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而这些变量将起到促进或阻碍双边贸易的作用。本文以Linnemann(1966)引力模型为基础,并对模型进行扩展与修正,构建反映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为
其中,LnXih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香港的出口总额,LnXhi为香港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出口总额。各解释变量中,Yi和Yh表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的名义GDP,反映出口供给能力或进口需求能力,并且GDP(经济规模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能力或进口能力越大,双边贸易流量也越大,因此系数β1和β2的预期符号为正值。Yi/Pi和Yh/Ph表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的人均GDP,反映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本――劳动比例(资源禀赋差异),系数B,和B。应有正的预期符号。IITih表示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反映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近程度,该值越小,相互需求越大,由此产生的双边贸易流量就越大,因此系数B5的预期符号为负值。Dih表示绝对距离,即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直辖市或首府与香港之间的球面(直线)距离,反映运输成本的高低,是阻碍贸易的重要因素(“阻抗因子”),系数B6的预期符号也为负值。PPRD表示虚拟变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贸易双方若同属于该组织,取值为1,否则为0;由于优惠贸易安排的贸易扩大效应,双边贸易流量将会上升,因此B7应有正的预期符号。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即在样本数据中,既包
括2004年和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每一年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由于内地部分地区的相关数据不全,本文仅选取24个省市(自治区)与香港的双边贸易额作为截面数据(因变量),可行性在于:一是所选取的24个省市(自治区)均是与香港保持密切贸易关系的地区,它们之间的双边贸易额约占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的95%以上,有利于对样本数据进行估算与分析;二是这24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并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虚拟变量”)的内地9个签署成员均包含在内,因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所选取的24个省市(自治区)空间分散范围较广,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著性特征。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的双边贸易额数据(Xih、Xhi)取自商务部主编的《中国商务年鉴》(2005年、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数据(Yi、Yi/Pi)取自国家统计局主编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06年),香港地区的GDP和人均GDP数据(Yh、Yh/Ph)取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国民收入统计组(http://www.censtatd.gov.hk),以上数据均以当年市价或汇率计算(换算)而得。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h)数据来源于地理专用软件Win-Globe v2.1。虚拟变量(PPRD)的取值中,除了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及香港取值为1外,其余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均取值为0。
(二)实证检验
首先,运用统计软件SPSSl2.0对包含7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OLSE回归检验,结果如下(注:括号内为统计值;**表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
(5)式和(6)式显示,反映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中,大部分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具有与预期相符的符号,显著性较高,拟合优度尚可,说明模型可以部分解释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问题。但是,以上回归结果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在两组模型中,香港GDP的对数LnYn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不符,并且与香港人均GDP的对数Ln(Yn/Pn)的回归系数都存在方差扩大因子很大的特点,因此可以判断这两个变量属高度相关,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二是反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度的LnIITih,其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不符,并且t统计值很小,达不到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显著性程度较低;三是两组模型回归结果的DW值都较低(0.5左右),说明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考虑到LnYn与Ln(Yn/Pn)高度相关以及某些变量统计值过低,本文采取“倒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除,即从初始模型回归方程开始连续每次减少一个变量,标准是其t统计值不显著且最小,直到新方程中所有变量回归系数均具有较显著的统计值。根据这一原理,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LnYn和LnIITih,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下
(7)式和(8)式显示,在未改变引力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剔除解释变量lnYh和LntlTih后所得到的回归检验结果有了较大改进,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与预期符号相符,方差扩大因子都较小,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高,F统计值很大,t统计值显著提高,并且都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特别是,由于lnYh与ln(Yh/Ph)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随着前者的剔除,后者的统计值明显增加。同时,两组模型回归结果的DW值也相应提高(接近于2),表明修正后模型的自相关问题得到较好改善。因此,剔除解释变量lnYh和lnIITih后的两组引力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问题。
四、检验结果分析
修正后的两组引力模型的线性拟合结果表明:第一,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Yi、Yi/Pi)、香港人均GDP(Yh/Ph)、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h)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PPRD)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在内地对香港出口贸易中,各影响因素按解释程度高低依次是Yh/Ph、Yi/Pi、Dih、Yi及PPRD;而在香港对内地出口贸易中,各影响因素按解释程度高低依次则是Yh/Ph、Y/Pi、PPRD、Dih及Yi。
第二,无论是内地对香港出口,还是香港对内地出口,香港人均GDP(Yh/Ph)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Yi/Pi)均是影响两地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这也反映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出口能力相应增强,对进口需求的数量和反映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进口随之提高。若从香港人均GDP角度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每增加1%会促使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港出口或进口分别增加10.121个百分点和7.001个百分点;若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角度考察,其每增加1%对两地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程度相对小些,但也将分别增加1.274个百分点和2.253个百分点。由于香港人均GDP的基数值较高,因此其每增加1%对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效应相对就较大。
第三,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h)在双边贸易中是明显的“阻抗因子”,成为阻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且是惟一的负相关因素。绝对距离每增加1%,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港出口或进口将分别减少0.794个百分点和0.712个百分点。通常意义上,空间距离越大则运输成本越大,信息交流越困难,相互文化差异也越大,从而限制相互贸易往来。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省份是广东省,粤港贸易长期占据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的6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距离香港相对较远的内地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天津市等),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额也在显著增加。这种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相较内地其他地区要高,在出口能力和进口需求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力效应等内在原因外,交通运输科技的改进、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化的运用等外在原因,也减少了这些地区与香港双边贸易的(距离)阻隔系数,促使贸易流量不断增加。
第四,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规模总量即GDP(Y.)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规模总量每增加1%,会促使对港出口或进口分别增加0.793个百分点和0.512个百分点。由于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有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之分,因此它
们之间的贸易引力效应来源不同:在直接贸易的情况下,来源于地区间的经济规模总量(GDP)产生的商品供给和需求能力;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来源于商品最终生产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产生的商品供给能力,以及商品最终消费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产生的商品需求能力。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多属转口贸易,香港经济规模总量对于转口贸易流量没有决定性影响,反而是这种转口贸易流量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香港的经济规模总量。
第五,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虚拟变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PPRD)的建立对于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香港对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出口过程中,这种区域间贸易伙伴制度安排所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包括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更加明显,显著性甚至超出绝对距离(Dih)和经济规模总量(Yi)等解释变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成立三年多来,各成员纷纷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起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随着CEPA及其补充协议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的双边贸易也将更加密切。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引力模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构建反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通过合理选择解释变量后所构建的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2 香港人均GDP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是影响两地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但在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的情况下,两地双边贸易的引力效应来源不同。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是阻碍双边贸易流量的负相关因素,但其阻碍效应还受到其他内外在原因的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于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香港对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出口过程中,该解释变量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更加明显。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在CEPA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效应下,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和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和深化。尽管空间距离制约着内地不少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但在一定时期内,香港作为内地重要的转口贸易中介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内地与香港只有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扩大两地经贸往来,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增强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引力效应,促进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发展。人均GDP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于内地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扩大经济规模总量,以较快的增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统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内地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现代物流、金融和商贸服务中心的独特优势,在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对外投资能力,发挥经贸往来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自主发展的作用。
二是强化积极因素,转变消极因素,充分发挥香港的转口贸易作用,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各种贸易成本。尽管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空间分布范围较广,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将香港作为贸易中介地区时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因素,但香港口岸的贸易便利性和有效性仍然是内地不少企业出口或转口的首选地之一。因此,在无法改变空间距离的情况下,内地应大力实施各种有效降低通关成本和港口成本的措施,运用现代运输、通讯和信息手段,减少与香港双边贸易的(距离)阻隔系数,促进贸易流量的不断增加。
三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推动区域内的全面经贸合作,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已呈现出显著的经济效应,实践也证明,这种区域间贸易伙伴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内地应以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品牌为中心,充分利用CEPA来提高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水平,健全经贸沟通和协调机制,增强两地经贸互动关系。同时,内地与香港均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选择地参加更多的区域和国际性经济合作组织,扫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不公平待遇,努力发展对外经贸的多元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