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农户自愿供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符加林 崔 浩 黄晓红

  摘要:农户的声誉不仅能给农户带来直接效用,它还具备信息效应与资本效应,对农户参与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博弈的均衡路径产生重要影响。在独立博弈下,声誉的直接效用能使农户采取合作行动;在关联博弈和重复博弈中,声誉的信息及资本效应对农户的偷懒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将导致博弈进入合作均衡。因此基于声誉损益的考虑,由农户自愿供给农村社区内的公共物品会是一个有效的结果。
  关键词:声誉;农户;农村社区;公共物品;均衡
  基金项目:2006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06ZDB05ZD)。
  作者简介:符加林(1970-),男,河南淮滨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企业战略研究;崔浩(1963-),男,河南鹿邑人,博士,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府理论、地方政府治理等研究;黄晓红(1967-),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06-04 收稿日期:2007-03-26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思路
  
  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应实行多主体供给机制(滕世华,2004;史玲,2005),不同的主体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以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农户是农户公共物品的消费主体,农户是否也可以成为某类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者呢?一般来说,在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不能满足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萨缪尔逊条件(samuelson,1954),结果是纳什均衡时的供给量小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出现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张维迎,1996)。但张维迎是基于纯公共物品的假设来求解完全信息、静态公共物品博弈的纳什均衡,不适于解释一些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现实;当考虑到供给博弈是重复的、动态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是,在农村一些村庄范围内的公共物品(属于典型的俱乐部产品),的确是由村庄内农户协调供给的,而且长期如此。这一点在那些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或宗族传统较浓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什么这些准公共物品可以由农村社区农户有效供给?换言之,在没有正式制度的强制力下,为什么农户提供社区内公共产品是一个可自我实施的机制?我们基于声誉理论的视角,运用博弈论分析、解释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
  本文的主要思路是,在简要介绍声誉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分析农户声誉对农户参与供给公共物品的影响:一是在独立的公共物品博弈中,基于声誉的效用理论,建立农户声誉效用函数;再基于声誉信息理论分析农户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策略选择对其声誉的影响,这样声誉就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将农户的行动与其效用水平联系起来。我们证明一个理性的农户将采取“合作”行动(参与供给社区公共物品),从而说明声誉可以促进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二是不考虑声誉自身带来的效用,而是基于声誉的信息效应和资本效应,研究在关联博弈下的农户最优策略。这一内容又分三步分析:(1)将社区公共物品博弈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博弈时,博弈将陷入囚徒困境,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2)社区的公共物品博弈与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联系起来时,将放松农户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激励相容约束,增加农户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偷懒的成本,从而抑制农户的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3)在重复且关联博弈情况下,声誉对农户的偷懒将有巨大的约束作用,促使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自愿有效供给。
  
  二、声誉理论概要
  
  声誉理论的正式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众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及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声誉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文献。这里简要概括其中几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一)声誉信息理论
  声誉信息理论强调声誉可以作为有效的信息,传递行为主体的内在特征,并对参与各方的策略与行为产生影响。对声誉进行里程碑式研究的,起始于克瑞普斯(Kreps,1982)等人。他们利用博弈论将声誉正式引入经济模型中分析一方参与人的声誉对博弈双方行为的影响。Kreps等人在模型中将声誉定义为对行为主体的一种“认知”(perception),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方参与人对于另一方参与人是某种类型(或其偏好)的概率的一种认知,且这种认知的概率将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以反映对行为主体认知的变化。声誉的作用在于为关心长期利益的参与人提供一种隐性激励以保证其短期承诺的行动,声誉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合约。
  
  (二)声誉资本理论
  Tadelis(2003)、Jackson(2004)等认为,声誉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无形资本,即声誉资本。声誉资本能给行为主体带来超额收益;同时,声誉贬值也会给行为主体造成相应的损失。博弈论假定参与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并进行重复博弈,参与人是否或何时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则取决于其对所获得的总收益的判断。如果参与人在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而招致惩罚的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得理想的利益,他就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反之,如果参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暴露了自己的类型,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导致的关联损失超过机会主义的收益时,他就不会行使机会主义行为。
  
  (三)声誉效用理论
  经济学多是从理性的经济人出发,研究声誉对行为主体的影响,管理学则从“社会人”假设出发,强调受人尊重、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对行为人的激励,是人内在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等这些经典的激励理论都说明,关系与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内在追求,而良好的声誉能给人带来赞誉、尊重与更大的社会吸引力,这就是声誉的满足感效应。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声誉,本来就是人的一种需要,获取良好的声誉本身就是其行为的目的。因此,在管理学看来,可以直接建立基于精神、心理的声誉激励机制,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
  
  三、基于声誉的农村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博弈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是以农户居住范围来界定的,多指某一村庄内或紧邻村庄间的农户共同消费的公共物品,如田间道路、储水塘、灌溉水渠、特殊节日庆祝活动等等。这类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或俱乐部产品,基本都是由社区农户自愿供给的。设某村庄有N个均质农户组成一个农村社区,要维护灌溉水渠,需农户共同参与劳动。农户有合作与偷懒两种选择。合作会促进社区的公共利益,而偷懒会导致水渠维护不够充分,使社区利益受损。农户有两种潜在的类型,一种是可信赖的农户(θ1),另一种是机会主义农户(θ2)。前者一般有较高的声誉水平,而且在这个灌溉博弈中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后者声誉水平较低,偷懒的可能性更大。但在灌溉博弈之前,人们不能确定某农户是何种类型。人们只是在观

察到农户的行动之后,才能推断他是何种类型,并据此调整与该农户博弈的策略。灌溉水渠属于该村庄准公共物品,由于社区文化或技术上的原因,村民难以限制那些偷懒的农户使用该水渠。
  我们分别研究在独立博弈和关联博弈下农户声誉如何影响均衡结果。独立博弈仅指某一博弈本身,博弈的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只依赖这一个博弈的激励约束条件。而关联博弈则指两个或多个博弈之间具有相关性。青木昌彦(2001)把关联博弈视为将分属不同博弈域的博弈联结在一起,当两个或多个博弈相互关联时,会改变独立博弈下的激励约束条件。典型地,“联结两个博弈和汇合不同的激励约束将有助于放松激励约束条件”。这里的独立博弈就是指灌溉博弈本身,而关联博弈则指灌溉博弈与农村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紧密联系起来。这两种情况下促使农户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声誉机制是不同的。
  
  (一)独立博弈下的农户供给公共物品均衡路径
  仅考虑灌溉博弈本身时,农户参与供给的激励来自声誉本身产生的效用。据管理学与社会心学的研究,声誉本身就构成人的激励因素。人们有追求美好名誉的愿望,当受到尊敬和赞美时会增加满足感;反之,损坏声誉的结果会给人带来难堪或痛苦。我们将这种观点模型为声誉效用函数:
效用。(2)如果该农户采取“偷懒”行动,同样得到他是可信赖农户的后验概率为

  同样可以证明p(θ1|A2)<p0,说明农户偷懒将得到社区的负评价,从而损害了其声誉,其效用也会因此而降低。
  农户在采取行动之前,会预期到这种结果,因而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用,农户的最优选择是“合作”;同时,社区对农户的合作行为的最优反应是“正评价”,这会促进社区福利的提升。此时,没有哪方参与人愿意改变策略,而且社区对农户认知的概率是依据贝叶斯法则进行修正的。这是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均衡结果为{合作,正评价}。
  这表明,声誉本身具有增加农户满足感的效用,因而声誉可以作为一种机制约束农户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促成农村社区中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的合作均衡。
  
  (二)关联博弈下的农户供给公共物品均衡路径
  声誉揭示行为主体类型的信息,博弈的参与人根据对方的声誉(类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这是声誉的信息效应。同时,声誉又是一种无形资本,参与人的行动结果将影响声誉资本存量从而影响其未来收益,这是声誉的资本效应。Kreps等认为,这类声誉效应机制在完全信息有限次博弈中很难起作用,但在无限重复博弈中声誉就是一类促进合作均衡的有效机制。更一般地,他们又证明,在不完全信息时有限次重复博弈(只要重复次数足够多,没必要是无限的)也能促进合作。青木昌彦(2001)、罗杰・麦凯恩(2004)则分析了在关联博弈下,声誉对博弈均衡的约束作用。我们将基于声誉的信息和资本效应,说明在关联博弈和重复博弈下,声誉可以促使农户在农村社区公共物品博弈中采取合作行动。

  1、非关联博弈下的囚徒困境。如果不考虑声誉自身的效用,孤立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很难出现合作。设在灌溉水渠维护的博弈中,每个农户合作的成本为Cf,并能从维护完好的灌溉系统中获得收益V。农户的偷懒行为将降低灌溉效率,设这个效率损失使每个农户可能减少的平均收益为V,如果有n个农户偷懒,每个农户每期的平均收益为V-nv;假设所有农户使用灌溉系统具有非排他性,因此难以通过禁止偷懒者使用灌溉系统来惩罚他们。我们假定Cf>v>0且c<Nv。前一个不等式表示,农户偷懒节省的成本支出大于偷懒时的损失,因此每个农户都有偷懒的动机;后一个不等式意味着偷懒将给整个村庄带来外在的不经济效应。我们用社区内两个农户之间的供给博弈分析其均衡结果,再假定V―Cf-v<0,意味着一个农户偷懒将使另一个合作的农户得不偿失。孤立地分析这个博弈,农户参与合作的激励相容条件是V-Cf>>V-v,即合作时的净收益要大于偷懒时的净收益。显然,根据前面的假设,这个条件无法满足。表1显示的是该博弈收益矩阵。偷懒是农户的占优策略,其纳什均衡将是(偷懒,偷懒),得到右下角的收益,两个农户的收益都为零。这显然不如双方都合作并获得左上角的正值收益。这就是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使博弈陷入囚徒困境,没能实现帕累托改进。
  2、关联博弈下的农户自愿供给均衡路径。但事实上,社区灌溉博弈与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紧密相联,博弈受农村社区农户之间的关系、传统习俗或社区规范的约束。农户在灌溉博弈中的偷懒行为暴露他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将被社区驱逐而损失社会资本收益。这时,每个农户参与灌溉博弈的行为结果不仅受本博弈的影响,还要受到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的约束,这两个博弈的共同结果才是农户的总收益。只要这个总收益大于农户在灌溉系统劳动供给的偷懒收益,就可以抑制农户的偷懒行为,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公共物品自愿供给机制的自我实施。
  假如农户参与社区交易博弈每期需支出成本为Cs,得到ns的社会资本收益。设vs-Gs=△v>0,表明该农户每期在社区交易博弈中有一个正的净收益。这两个博弈联结起来,实质上是一个序贯博弈,灌溉博弈在前,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在后。图1是这个关联博弈的扩展式表达。农户与社区共有4种策略组合,每个组合的终点标明了相应的收益向量。其中Ⅳ是社区农户数量,(N-1)指驱逐偷懒农户之后的社区农户数。△v”是每期社区交易的净收益,△V指社区与偷懒农户进行交易造成的损失。

  我们用后向归纳法寻找均衡解。(1)社区根据农户在灌溉博弈中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在社会交易博弈中的行动:如果农户在前一个博弈中合作,则社区将在社会交易博弈中选择“交易”,因为交易将使社区得到比驱逐时更多的收益(多V-

Gf+△v个单位);如果农户在灌溉博弈中偷懒,社区将把该农户驱逐出社区的社会交易,以避免社区声誉等损失。(2)农户预期到社区对自己在灌溉博弈中行动的反应,他将在(偷懒,驱逐)与(合作,交易)两个策略组合中作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只有在关联博弈下合作的总收益大于偷懒的总收益时,农户才会选择在灌溉博弈中的“合作”。这个激励相容条件是V-Gf+△v>V-v,即v+△v>Cf。由于增加了一个社会交易博弈的净收益,它放宽了非关联博弈下灌溉博弈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增加了农户在灌溉博弈中采取“合作”行动的可能性。只要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收益足够大,使得v+△v>Cf成立,(合作,交易)就会是一个精练纳什均衡。
  3、关联且重复博弈的农户自愿供给。农村社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农户的声誉对整个家庭有持续影响。即是说,这个关联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考虑到这种事实,农户在灌溉博弈中合作的激励相容约束将会更宽松。更进一步,如果社区实施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y),一旦某农户在灌溉博弈中采取不合作行为,将导致被社区永远驱逐。此时,该农户损失

  总之,声誉是一种保证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隐性机制。声誉的作用不同于正式的合同,也不依赖于法律等正式制度。它主要通过行为人预期声誉对现在和未来收益的总体影响而选择自己的最优行动策略,而且声誉机制的作用基础主要是社会规范、惯例、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村庄等农村社区是农户稳定的生产与生活的自然区域单位,农户声誉对农户的决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灌溉水渠是农村社区内的公共物品,农户在灌溉博弈中的偷懒会损害其声誉,进而使其现在和未来的收益遭受损失,这个损失就是对农户偷懒等机会主义的约束;反之,维护良好声誉将使农户获得更多收益,这是对农户合作行为的激励。我们在文中为了清晰阐明声誉对农户供给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作用,分别分析了在独立博弈、关联博弈、关联且重复博弈下,声誉的直接效用、声誉的信息与资本效应如何促使农户间的合作均衡。事实上,声誉的多种效应是同时且综合起作用的。
  
  (编校:沈 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