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娅萍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着重从能力培养、课程整合、改变教学模式、学科融合、发展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提升师资力量等六个方面来谈,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改革课程教学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外部原因,从高校自身来讲,培养质量下降,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亦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并能直接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既注重专业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应该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升计算机毕业学生软实力,走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的路线,努力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广度和深度。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在上课时,经常进行编程训练。这时,我们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笔者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图表让学生认真领会数据元素之间抽象化的相互关系,建立优化算法,建立良好的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
  二、针对职教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和调整
  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后续的学习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其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作为计算机专业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笔者在与毕业两年已经就业的一批学生交流中得知,一个会做网页的毕业生比一个会基础编程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亲睬。
  (2)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3)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中实时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让学习能够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教学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理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面对计算机却手足无措。有的学校教师只管上课,而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很不起眼的配角。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方法死板教条,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粉笔+黑板”的模式,现在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无法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明白的,使用演示设备则更直观。学生也能在老师演示过程中记忆深刻,而不会出现记了大篇笔记,上机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的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四、大力发展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五、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现代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管基础科学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日益变细,职业知识、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过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态势,它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场上逊色于熟悉计算机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就业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学好本专业知识求精的前提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习手段,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我们更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加大其他学科在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
  六、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老师知识的纵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老师自身需加强学习,以科学发发展的积极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交流指导,同时派出一线教师到外校进行学习,多给教师提供相交交流学习的机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琼梅.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改革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2]钱志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月刊,2007,(6).
  [3]胡志.计算机专业教学探讨.计算机学报,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