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淑晶

   [摘要]大学通识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着许多困境,本文在阐述开展通识教育必要性和困境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我国如何实行大学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 必要性 展望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个性的熏陶,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为要全面地领悟通识教育的内涵,应当把它看作是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在近代高等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国内研究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
  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也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而综合与整体化占主导的趋向。现在许多学科之间已失去原有的严格界限,新的科学技术的生长点、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空白地带,交叉学科大量涌现,要求当代人和未来人具有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因此,仅仅掌握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麦克莱兰(David C.Meclelland)的研究表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劳动者的专门知识。
  2.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智力储备。多种领域的知识教育,对于训练学生全面思维、形象思维丰富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拓人类智能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科学证明,大脑的全方位开发更能发挥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因此,充分发挥大学通识教育。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实践表明,每一种新知识的产生都得力于多方面感知信息整合的创造。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指出“创造的原理,最终是信息的截断和在组合。把集中起来的信息分散开,以新的观点再将其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或方法。”所以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智力开发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通识教育促进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有理性,有情感、意志、欲望、兴趣等。而如今过窄的专业教育将人的知识和能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使得人的知识、能力、人格以及情感都变得专业化,使得人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难免犯“以管窥天,不见整全”的错误,出现“新”的片面发展,即不是传统的脑体分工引起的片面发展,而是指“过分专业化”的人。通识教育正是本着关注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克服单纯专业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畸形发展,使个体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能进行知识与能力与人格的广泛迁移、整合,以成功实现触类旁通、方法灵活、效果独特的创造活动。
  三、通识教育目前的困境
  首先,学校的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完善,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有教养的、合格的“公民”和“全人”,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现有的目标较多地强调以政治素质为核心,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但是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则考虑不多。
  其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不尽人意,应该从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两方面加以构建。要让学生接触一个以上的学科帮助他们拓展宽度,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而一个学科的知识深度可以发展严密的思考能力。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明显趋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内容划分普遍缺乏明确标准。
  另外,学校管理制度存在重研究轻教学,这样与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与研究的关系较少,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少,有远大理想的教师自然愿担任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由于通识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导致恶性循环往复运作。同时,在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博弈中,明规则变成了应付,只求形式的合理性,而不管实际效果。潜规则倒是变得实实在在的,总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高校所开设的选修课中,容易的、教师管理较宽松的、学分容易“挣”的选修课学生最多。
  四、通识教育的展望
  1.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中要真正确立起来,首先就要求各部类相互通盘考虑,协调各自的工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受过自由教育的人”。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素质教育一样,在于增强教育的质而不是量。现代大学系科制度将课程分门别类,愈来愈零碎,其利固在于专精之研究与学习,其弊则在于使知识和人类的经验,过分分裂与孤立。泛泛的蜻蜓点水般的了解,以及走形式主义,这样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因此,应加强通识教育结构性、连贯性。
  2.加强落实学校的通识教育
  学生认为专业教育的考试相对来说是严格的、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由于学生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可能进行统一的严格的标准进行考核。通识教育的成绩似乎并不是求职和进一步深造的必要条件。因此,做为学校来讲给给考试制度松绑给考证制度降温是必要的。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有时间与精力去接受通识教育。
  要实现通识教育,不仅课程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而且还要求各个学科领域呈现一定比例,否则学生习得的仍然是散乱、零碎、庞杂和浮于表面的知识。对于教师我们要以激励为主、让教授领头,注意培养通识教育的师资,应以跨学科进修、多学科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明确分工,进行合理的利益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015.htm